论“大”学生文化的建构

2009-03-30 06:51宋昌银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区家庭

宋昌银

学生文化建设是当代世界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我们要在明确建设良好学生文化的必要性、目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朝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现阶段,关于学生文化建设的探讨与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但是,纵观已有的学生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只强调了学生文化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性。学生的特殊地位必然要求其文化建设涵养面广,参与性强。笔者认为,学生文化建设包含着与学生有关的方方面面,如课堂文化对学生知识的建构,校园文化对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家庭文化对学生道德性情方面的熏染,现代教育背景下社区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等。需要从诸多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建构完整的学生文化。

一、建设学生文化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在当代世界教育领域内的兴起,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其中,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方向。

“以人为本”是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出发点,它顺应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民主性、人文性、开放性、信息化走向和学生发展的主体化、个性化、社会化趋势。本文所指的“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在现代学习化社会里,我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能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这种全面发展是在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群体“全面发展”,既包括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包括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达到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现阶段,我们更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在课程改革的新风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建构主义提供的新理念、新方法把学生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大”学生文化的构成及建设

从学生文化的内涵来看,主要是内在学生观念对学生外在行为方式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努力构建良好氛围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课堂、校园、家庭、社区、网络等方面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从多方位、立体式的学生文化构建过程中找到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因素,实现学生文化的转化生成。

1.课堂文化。

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课堂理所当然的也就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必须建立起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方式方法。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二是对于课堂中的问题,问题解决者要明确这个问题的相关性,要使起初与学生们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微乎其微的问题通过老师的媒介作用产生相关性,提出相关性的问题,并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三是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探究问题本质,把问题和概念全部展示而不是单独孤立地提出;四是寻求、重视、掌握学生的观点,了解他们的推理过程,重视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多向型教学活动,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构建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五是在教学背景下开放式评价学生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学习,充分肯定学生个人获得的感受;六是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研究学习教育理论,理解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融入教育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用自己独特的个性影响、教育、感染学生并不断向学生学习。

学生知识的建构,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走向实践所必需的一个过程,也是学习任务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后用情景来内化,校园的制度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以思想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它从校园文化的内在结构上,决定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发达的程度,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判断能力中起着指导作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优化育人环境,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定地把有利于思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学生渴望“求知进取、自主自立、求美求乐”这一思想特点出发,熔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充分体现美学价值,为他们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四是学校组织形式已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学习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关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实践中,还要注意学习过程中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

总之,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中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它的每个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3.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精神生活的总和,它是一个精神不断运动,精神成果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家庭成员向某一总体目标和总体水平无限接近的过程。在家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对学生的德育。家庭在学生文化的构建中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教育,从无意识的影响,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说教,德育时刻都在发生。生活即教

育,家庭生活便是对孩子早期道德品质教育的开端。家庭文化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的文化理念潜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意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进而左右他们的行为。二是道德教育,欢乐、轻松、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继而帮助他们形成知善之智慧,倾善之情感和向善之意志。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家庭的文化影响着子女的发展。因此,家庭文化的育化功能不可忽视。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第一教育者,能帮助孩子培养道德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动机,是家庭、父母和社会的期望。其间,家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式的影响和熏陶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三是心理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除了以健全的家庭文化功能实施教育外,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进行教育最有效的灵丹妙药,这种爱也是家庭文化的吸铁石。可见,利用家庭文化环境陶冶孩子情操是进行心理教育的良方。

事实表明,家庭文化力的强弱,对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及自信心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很多共通之处,同时也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构建完整的学生文化,就必须重视学生所生活的重要场所的文化建设工作。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社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对学生的重要影响。社区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确立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即以崇尚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把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自身的利益。这种设计要尊重社区居民在实践中迸发出来的积极精神状态,要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现代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体现社区居民的生活,而又高于社区居民生活,成为鼓舞居民积极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如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等。既要从个性出发,又要结合共性内容,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我国的传统道德体系来看,忠诚守信,无私奉献,勤劳节俭,廉洁自律,团结友爱,遵纪守法,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文明礼貌,整洁卫生等,这些都是社区制定道德规范体系时应重点参考和借鉴的。社区行为规范虽然不像制度规范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它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内在的约束性,通过在社区工作中的培育、倡导和推行,很容易在社区居民中形成共识和自觉意识,起到促使居民的举止言行和工作习惯向社区期望的方向和标准转化的作用。其中,模范人物的行为在社区行为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总结、推广,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用模范作用的力量推动社区工作的各项发展。学生也可以在模范带头作用的引导下逐步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习惯。

良好的社区文化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参与社会的思维模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创建学习型社区,以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为主线,以整合社区“大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为切入点,以特色工作、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使学生置身于学习一生活一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

5.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复合型大众文化,它不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此外,网络还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在对学生的影响中,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内容、充满暴力的网络游戏等对当前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要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就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唯成绩是从,把网络的负面影响极端化两种倾向极不可取;二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充分认识电脑和网络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充分认识网络精神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引导;三是行政部门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检查和监督网吧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电子游戏制作与出售管理,开展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救助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增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扩大未成年人的课余活动时间,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四是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尽快组建具有一流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网络,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并举,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五是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心理自主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完善的“网络社会人格”。只有具备现代网络人格的学生才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才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才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总之,对学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学生文化的建构放在社会主义现代精神文明的大局中,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校、家庭、社会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进行一体化建设,让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社区家庭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家庭“煮”夫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恋练有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