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009-03-30 06:51沙秋静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元认知主体过程

沙秋静

遵循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诉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已作出了许多探索。在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重温元认知理论,将带给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有益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所谓元认知是指一个人所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实施的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因此,学习能力不仅包括学习中的各种认知能力,还包括有关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元认知理论,阅读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渗透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对于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总括。具体表现为对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方式的认识,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以及制约学习任务完成因素的认识,对学习策略种类及各个策略特点的认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渗透这些相关知识,并努力在渗透的过程中将知识逐步转换成学生的能力。

1.整体把握材料特点,思考、运用策略方法。尽管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篇幅较多,且内容各异,但还是能从中寻找到规律。仅以记叙文为例: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景的,有状物的,等等。从文字表达形式看,有些是记叙性的,有些是抒情性的,也有些是议论性的,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写人为主的文章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其活动情况来分析人物的特点,领悟文章中心;记事为主的文章应该抓住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来晓喻事理;写景为主的文章应该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状物的文章应该抓住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制来了解主旨。这样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就能根据文章样式的不同来认定学习的着力点和学习策略。

2.主体根据认知状况,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和较强的弹性,它基本适应于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问题的关键是主体能否就自身的认知情况量体裁衣。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为了表明自己“不同一般”,在没有较好地完成前一个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又去攻克下一个目标。其进取之心可嘉,但这种“蚍蜉撼大树”的自负却容易造成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畸形发展,这是由于自身元认知知识的缺失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思想,多与学生谈学习问题。在不损伤其自尊心的前提下,诚恳地指出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使他们在这个学习的集体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唯有如此,当学习的主体面对认知对象时,才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在目标框架中给自己合理定位。

3.注意教学策略的引导,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过程从宏观上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实践活动,微观上看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认知过程。因此,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和调节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形成起着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恰当的描述。如小说《荷花淀》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家乡的平常故事,小说的情节和结构都很单纯,但文字的背后却有深厚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含蓄的美。此外,作者还在文中创造了一个诗、画、音乐般的境界,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天地。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深入感悟小说的含蓄美和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呢?教师或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或配以声像结合的画面,或加以意味深长的描述,以弥补学生感知的不足。作者通过写景表现人的感情,做到了情景相生。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牵系着水生嫂的情思,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也衬托出水生嫂她们自觉参加抗日行动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教师引导学生披文人情,点破作者的艺术思路,使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小说情景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师的旁敲侧击,一石三鸟,能促使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感知,从而掌握学习的门径,进入学会学习的境界。

二、促成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和不知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学习前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可能成功或失败,在学习过程中预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等,在学习结束后则产生由成功或失败而带来的各种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元认知体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锤炼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求达到理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感、焦虑感、喜悦感、成就感等,它制约而又激励着主体的认知活动,调节着认知活动的方向和节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主体借助自我反馈对原有的构思和目标进行修正,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阅读问题的计划。在感知学习材料的阶段。预知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复杂程度,从而完善学习计划;在理解学习材料的阶段,时刻关注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据此调节策略方法;在学习结束阶段,感受由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内心体验,进而产生自我激励或鞭策。亦可让主体通过提问、质疑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陈述并逐步加以深化,从而获得元认知的深刻体验。

比如,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竺可桢“卓越”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引导主体间相互讨论、相互质疑,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着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让学生总结、陈述讨论结果及得出这一结果的思维过程。这不仅使学生领悟了竺可桢的“卓越”之处,即从事科学研究的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在他能细心观察物候,深入实际,坚持野外工作,孜孜不倦地从大量史料中寻觅气候变迁的线索等,而且也使学生懂得了这一思维结果的获得是分析了竺可桢能充分利用时间,长期坚持观察,深入调查研究等许多事实后获得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竺可桢的治学精神何以如此严谨?促使他们去深化思维成果,从而明确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对党和人民的负责精神,是支配竺可桢一切行动的精神力量。在对认知结果不断怀疑、释疑和再质疑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得以充分感受。

三、加强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监控、调节,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它规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制约着思维活动的过程,调节着思维活动的策略。在阅读教学中,主体的元认知监控也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只有当主体深谙元认知知识,深得元认知体验的训练之后,元认知监控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这样,作为思维整体性结构功能表层结构的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特性)才能随着作为思维整体性结构功能深层结构的元认知的培养而得以发展。在阅读认知活动中,主体根据不同活动的要求,自觉地采取相应策略,并随学习活动进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确保学习中的问题得到最快、最佳的解决。

如对《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抒情诗的朗读。学习主体通过疏通文字,为正确朗读铺平了道路,但仅仅如此,还不能实现“感情朗读”的学习目的。主体还需随着学习的进程,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运用恰当的语调、语气,读出字音的长短、强弱、快慢、高低变化,同时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形式把文章的“情”、“意”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策略调节,通过不断的体验、模仿、训练,才能全面把握作者蕴藉其中的丰富情感,达到元认知监控的效果。关于该诗的朗读,学习主体应形成如下策略:首先,要定准音调。《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饱含深沉的哀思.朗读时要饱含深情,深沉而庄重。其次,全诗感情强烈而深沉,“深切的怀念,热切的歌颂”是这首诗感情的基调,朗读时应细心领会,把真挚的感情传达出来。第三,把握节奏。该诗一般停顿在激动、回忆、思念、沉吟处,称作感情停顿。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一个“好”字,既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原因,又引起了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只有这样,才算是学到了诗的精髓,主体的元认知监控能力才得以充分发挥。

对于阅读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本文仅仅是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背景下的一个重温与思考。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猜你喜欢
元认知主体过程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