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2009-03-30 06:51洪焕坪柳国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

洪焕坪 柳国伟

[摘要]人文素养培养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作为艺术专业课程的本身又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专业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养;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既体现教育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艺术类院校的特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径途之一,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人文素养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所谓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其意义在于肯定人的存在、追问人的存在、修正人的存在。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人文知识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可以量化的东西,人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自1999 年高校扩招以来,艺考大军持续壮大,术类院校在读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们的艺术考试和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造就出了很多发展不全面的“ 短腿”人才。事实上,这种不重视人文素养培养的工匠式艺术教育最终戕害的只能是艺术本身!另外,由于外界过多的物质诱惑,许多艺术类大学生连基本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尚不具备,便去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这使他们太多地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浪漫与执著,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造成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由于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作铺垫,没有独立深刻的人生体验,仅靠训练培养出来的能力往往只能是技巧,很难使他们成为有创造性、开拓性、战略性能力的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所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文素养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自于社会责任的压力; 二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压力; 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压力; 四是来自于整个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它迫使大学生们要加快步伐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深,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在不断涌现,各种消极的、腐朽东西也在随时影响着人们,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日趋严重,许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倾向。

艺术类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为明显,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刻苦程度不够、个性强、纪律性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等特点,缺乏明确的信仰与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 人生理想”后所出现的目标迷失和动力的丧失,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若失,在面对精神日益浮躁,情感日益淡漠,心灵愈加空虚,人性更加阴暗的世界时的困惑,在面对追求金钱与追求真理的天平时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广泛吸取全人类和本国的精神资源,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这样的基础越丰富,对建立自己信仰和生活目标越有好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理论看,我国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放到首位的教育精神。所以,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不懈的理想追求。和其它文科类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比较重视实践与形象的思维,心理脆弱,情绪化比较强,意志力比较差。传统的人格理论告诫我们,在入世有为的同时必须具备豁达、超越的精神境界,即要求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这样做不仅可以使人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取得事业的成功,而且会使人稀释或缓解因为遭受挫折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重新奋起迎接各种生活的挑战。艺术类大学生尤其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观主义情怀,才能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从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人文素养与专业精神是相统一的人类文明史表明,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高涨,都促使人类文明前进一大步。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文精神,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大大加强人文教育。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将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人文精神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

在艺术类学科的众多功能中,教育功能是核心,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艺术是以情感体验方式进行的审美活动,这表明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 情感”,它是用来表达高尚而丰富的情感的,并进而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大脑两半球及眼、耳、肢体和全部身心的协调发展,使人文雅、明智、全面发展、造就完整的人格。邓小平同志指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感染人,江总书记告诉我们,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不向我们明示:艺术有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哲学意识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趣味,而艺术形式反过来又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孔孟哲学是一种伦理本位、理性早熟的农业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其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温柔敦厚、和谐圆满为审美理想的古典主义艺术文化模式。儒家讲“ 天人合一”,道家讲“ 万物与我为一”,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基础,渗透到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至于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则可以唐代文学与书法艺术之关系为例,唐代的诗人几乎都是书法家,当然,他们不一定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家,有的只是书法爱好者,但诗人与书法关系之密不可分,却是无疑的。诗人书法家的优势是,他们可以以其特有的艺术激情使书法更具韵致。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提高与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艺术本身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又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因此要帮助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作者简介:洪焕坪(1984—),男,绍兴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教育管理、产业经济、思政。本科,建筑工程师,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柳国伟(1976—),男,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毕业,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