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摘 要:1920年代前后出现在中国舞台上的爱美剧,由陈大悲等人发起,抨击文明戏的弊端,试图寻找中国话剧新的发展道路,并在当时造成了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演剧高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中国话剧发展的空白,它在话剧表演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旧杂合,既走不出文明戏的旧框架,又在努力向西方戏剧学习,经过了这个艰难的过渡,中国话剧最终走向相对成熟的现代话剧。
关键词:爱美剧 舞台表演 新旧杂合
爱美剧作为20世纪初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场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大悲、汪仲贤、蒲伯英、徐半梅等这些出身于文明戏的戏剧家们,主要成员是学生,主张用业余演剧的形式来进行话剧演出。陈大悲所著的《爱美的戏剧》[1]一书花了大量篇幅来谈戏剧表演,他注意到了中国话剧演出时在化妆、舞台布置、演员表演等的欠缺,再加上他是文明戏演员出身,从文明戏过渡到爱美剧,陈大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话剧的舞台特点。他翻译并在翻译中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谈了国外的戏剧表演理论,在实践上,他组织了爱美剧,并且经常编演话剧。在当时造成了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演剧高潮。爱美剧在话剧表演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旧杂合,既走不出文明戏的旧框架,又在努力向西方戏剧学习,正是经过了这个艰难的过渡,中国话剧才最终走向相对成熟的现代话剧的。
作为一种过渡形态的戏剧,爱美剧虽然舞台演出活动频繁,而且也多是用完整的剧本进行演出,但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理论上缺乏系统的演剧体系,实践上缺少经典的话剧表演,所以,在舞台艺术上,大多数爱美剧挣扎于文明戏与现代话剧之间,一方面批判文明戏的浅陋,努力学习西方的演剧手法,接受现代话剧的影响,但又摆脱不了旧戏和文明戏的演剧套路,在舞台艺术上显得幼稚、矛盾。
一、话剧表演过于重视观众的趣味
爱美剧追求民众化的倾向,使其无论在剧作内容还是舞台表演上,都有刻意迎合观众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情节上往往是偷听秘密、互相争斗、动用手枪、自杀他杀,在舞台上故意运用很多噱头,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理,刺激观众的视听。像在《良心》一剧中,汪占鳌在桌前跟夫人学西洋舞蹈的场面就很滑稽;而在哑剧《说不出》中,在黑幕中抛出了人体模型,用来表示残余的枯骨。在《英雄与美人》,陈大悲的这出不断被演出的剧作里,就表现得明显。在演出时,妓院、枪杀、兵变、情话、阴谋、自杀等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的视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陈大悲是极力反对表演上的分派的,但在他演《英雄与美人》中的萧焕云时,为了加强刺激性,也尽量演成旧剧中“三花脸”的样子。在实际演出中,为了达到这种刺激观众的目的,不惜破坏舞台的整体气氛,破坏人物的个性。爱美剧的这些戏剧家们,一面痛心批驳文明戏演出时的堕落、下流,另一方面,作为文明戏的演员,知道观众需要的是刺激和惊险,所以不免在自己的话剧实践上刻意运用这些手法来吸引观众。
二、在剧场、舞台、布景等方面的艰难追求
旧戏和文明戏时期的剧场就是观众娱乐的场所,当时演剧的气氛是很混乱的,在郑岳平的《哑剧〈说不出〉的讨论》中,指出了话剧中场时间过长,剧场散乱。爱美剧的发起者陈大悲主张剧场应该象一个庄严的礼拜堂,他认为应该用“座位号码制 ”来使剧场能够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舞台方面,他介绍了讲坛式舞台与圆口式舞台,但是他更倾向于镜框式舞台,他认为“在这样的舞台上演剧,演者可以全心全意去做他那剧中的人,……不须再学从前的演剧人常常要讨台下‘看戏的老爷们的喜欢,常常要与他们周旋……”[2]镜框式舞台能够拉开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和演员都能明显感觉到是在演戏,这样也既能使有演员专注于话剧表演,同时又能使观众用心看戏。而爱美剧演出的实际舞台,却是适合旧戏和文明戏的舞台,“因为中国已有的所谓‘新式舞台,只适于大喊,大跳,……而不适于爱美的剧社演现代剧。”[3]这是在谈到《英雄与美人》演出时陈大悲的沉痛之言。
在布景方面,陈大悲强烈反对旧戏和文明戏的机关布景,这使观众只注意布景,而根本不关注演出,尤其是文明戏发展到后来,机关布景喧宾夺主。这也影响到20年代的话剧演出,在1920年演出《华伦夫人之职业》一剧时,就用了四个布景,“据说除去第二景华伦夫人别墅的室内是用了旧景之外,其它都是新制的。现在能看到的第四幕法律事务所,是一个制作得很不错的内景,背后的窗、门比例合度,只可惜门帘、墙饰都是画在平面上的,它还没有托出绘画软片的老习惯。”[4]这个剧是在上海新舞台演出的,耗资一千多元,用的是软幕,布景还是很生活化的。陈大悲、蒲伯英等主张用简单的布景,这样就不会搞乱观众的目光,他不知道运用天幕做外景,而是用一块天蓝色的或深灰色的布挂在台后当外景。但是,在《英雄与美人》的演出中,却有亭台楼阁的画景和台灯。
三、演员表演的创造与困顿
在演员的表演上,陈大悲主张演员应该到生活中找形象,应该表现真实的人生,他强烈反对旧戏的名角制,为了能够准确、深刻地把握角色的身份与性格,演员应该研究剧本和人物,这样才能很好地自我创造角色。
爱美剧的演员虽然是业余的,但还是有真正热爱戏剧的人。《华伦夫人之职业》就排演了一百多个夜晚才上演,而毕业于人艺剧专的吴瑞燕,出演了《幽兰女士》里的珍儿,《维持风化》里的许慧秀和《英雄与美人》里的林雅琴,在人物塑造上都是比较成功的。
虽然爱美剧团的一些演员在表演上能认真去演,但是毕竟他们是业余演员,没有受过话剧表演的专门训练,所以在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并且还有部分演员,还是如后期文明戏的演员那样,只是把演剧作为一种游戏,像早期北京实验剧社的一些学生,演剧时不认真看剧本,对事先的排练也不够重视,就造成演剧时根本无法表现角色的情况。
综上所述,陈大悲所发起的爱美剧,虽然一直在频繁地进行戏剧实践,几乎把当时所有知识分子创作的剧作搬上舞台,而且努力学习西方的演剧手法,但是由于监导人和演员专业素质低,在舞台艺术上还是显得比较幼稚,剧场、舞台、布景以及组织管理方面还是很难走出文明戏的模式,话剧表演也停留于初级层面。而当时的南开新剧团和上海戏剧协社,已经建立了真正的排演体系,“南开演剧注意戏剧对现实生活的呼应,演剧多用剧本,且具写实风格,并逐渐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演剧体制。”上海戏剧协社,在洪深的指导下,也慢慢具备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导表演制度和方法。但是,在五四前后的这段时期,爱美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演剧史的空白,并丰富且活跃了当时的剧坛,造成了一系列剧本、演出团体的出现,以及对西方演剧理论的引入,为中国话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这在中国话剧演剧史上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陈大悲:《爱美的戏剧》,《晨报》社,1922年,第199期。
[2]陈大悲:《让我来戳破这个西洋镜罢》,《晨报》副镌,1921年12月9日。
[3]李畅:《中国近代话剧舞台美术片谈——从春柳社到雾重庆的舞台美术》,《中国话剧史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69期。
[4]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31期。
(李静 江门市 广东省五邑大学中文系 52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