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曾国藩喜爱古文和历史,在学术上则偏向于理学。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进京散馆,至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出京,在京十三年,主要以理学为己任。31岁(公元1841年)师从唐鉴,32岁(公元1842年)与倭仁“以实学相砥砺”,34岁(公元1844年)作《五箴》以自警。“太平”战争一开始,曾国藩就在《讨粤匪檄》中表明了自己的理学立场,在湘军中,他有一批亲手提拔的理学名士:李鸿章、左宗棠、李翰章、郭嵩焘、沈葆桢等等。这个以曾国藩为首的理学集团,让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发扬了一次光芒。在理学的关照下曾国藩对中国妇女作出了他自己的评断。
曾国藩的部将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9页)有记载:攻破金陵,“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而之前曾国荃攻破安庆时“妇女万余俱被兵掠出”,在曾国藩的纵容之下,湘军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对妇女更是令人发指。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说:“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于众妇”,虽然在方法上有些粗鲁,但太平军这一作法事实上正是解放妇女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曾国藩竟以此来攻击太平军,可见他的思想落后于太平军很多。
《前海宁州知州长沙李君母黄宜人墓志铭》中曾国藩写道:“末世称述烈女,好道其奇特者,异则异矣,而难为式也。”曾国藩正是带着为天下人立模范,教化人心的目的来记述这些母亲的言行。曾国藩毕竟终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他除了用封建和军阀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妇女之外,也记录了传统女性的善良品质,种种美德。纵观他的散文,为烈妇、慈母而作的墓志铭、寿序为数众多。在《曹颖生侍御之继母七十寿序》一文中提到,自范式创立女传以来,大家都重视有奇特事迹的女子而“门内庸行恭俭劬苦”者反或置而不道,这对作史来说显然是不全面的,对社会教化来说也不是很恰当。所以曾国藩打破此规,为友人之妻母作传,叙平常事迹,表现平凡妇女的不平凡之处。
曾国藩在为朋友之母所作的寿序中有一些记述母子相依为命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江小帆之母寿序》:“小帆儿时常随太安人锄豆于北原,拾木棉于西涧之陂。”亲情流淌而出,母子相处时光美妙怡人。《何母廖夫人八十生日诗序》:“夫人缀畸缉断,公私井井。厚其亲以及其所爱,无或不丰;坚忍其身以及其子,无或不啬。”“尝挛生二子,越三日而襁儿出汲,即子贞编修与其仲弟也。又尝负儿入山採薪,竹萌拂左目,迄亦废视。”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锻炼出如此坚强不屈不品质,曾国藩也为之动容。《杨母张儒人寿序》中曾国藩高度评价了出身高贵但坚持俭朴的杨母:“儒人内外名家,履丰践盛,其势宜日即骄,靡乃悖谨朴懿,一法乎贫薄远虑者之所为,可谓秉心塞渊,较然拔乎尘滓者也。”尽管曾国藩肯定了这些勤俭节约,爱子爱人的女性的价值,然而他的阶级限制了他的视线。
《前海宁州知州长沙李君母黄宜人墓志铭》中海宁君曰:“非吾之能翳,吾母之勖。”旧社会的母亲有太多的责任:相夫,教子,事亲。然而封建纲常伦理对她们还有更高的要求。《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表彰了这对姑妇的无私,对丈夫、公婆、兄弟、父母、子侄皆如此,似乎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这种伟大的爱实为可贵。然而,读罢此文,却让人倍感压抑,原因何在?原来还有这样的记录,节母,二十有八守寡,节妇的丈夫二十七岁卒,此二人一生的“幸福”就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怎能让人不心酸。精神的富足时她们生存的动力,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富足实则是那个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无形枷锁,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她们丧失自我却全然不知,知足的、任劳任怨的活着。曾国藩在这里鼓吹的这种“节”实则是非常值得批判的。还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中的“妻蔡氏”,“割股疗之不愈,遂卒”。这种荒谬的婚姻爱情观和那种荒谬的节孝观同出一辙,都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书何母陈恭人事》有:“文安公家训谨严,内外执业,各有常程;箕帚盘盂,皆有定位。闺门之内,素若朝廷。”闺门之内的规矩礼法如此严格,有悖人性,扭曲性格。
《适朱氏妹墓志》和《满妹碑志》是曾国藩为自己的亲妹妹而写,平静的叙述中含有诉不完的悲伤。前者简短数句简述了这个妹妹一生的不幸:“幼而病佝”,“又离娩恶以死”,而其他几个妹妹也很不幸,“季者早殇;二长者并穷……”,令人悲悯叹息,“妹卒以八月晦日,不逾月而吾祖母弃养,国藩窃禄于朝,发一家书而两遭期功之丧,又何痛也!”连理学修为很高的曾国藩都忍不住直抒胸中悲伤。后一篇是满妹去世八年后而为之写的碑志,“吾父生子男女九人,妹班在末,家中人称之满妹,取昷数也。生而善谑,旁出捷仇,诸昆弟姊妹并坐,虽黠者不能相胜,然归于端静,笑罕至。”时隔八年,曾国藩对满妹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得如此清晰,足见兄妹之情之深。
曾国藩一生不是忙于科举就是应酬于功名,然而他毕竟是桐城古文一代中兴之臣,更是集众家之大成的一代硕儒,他的笔下有如此多的笔墨用在身边女性身上,也很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李英 合肥 安徽大学研究生部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