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关键词:陶诗 艺术特色 平淡绮丽 意境浑成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他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年少时曾有大济苍生之大志:“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同时,他也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天性。这两种理想一直在陶渊明的内心深处碰撞。他二十九岁入仕,以后的十多年里,三次入仕,又三次离开官场。先后作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之类的小官。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四十一岁,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终身不仕,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在那里,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将日常平凡生活诗化,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用平淡自然的“田家语”真心表达冲决尘网张扬个性之“乐”,借助田园最平凡的素材勾勒自然和谐心灵自由之画,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平淡绮丽,字字是田家之语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这就是他的创作态度。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非与是,只是写出他自已心胸中的一片天地,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是: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重返旧草巢的春燕,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青松、秋菊、孤云、飞鸟、村舍、鸡犬、穷巷、荆扉等田园寻常事物。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完全是通过朴素平淡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又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以热情的诗笔,歌唱家乡田园风光的恬美、宁静。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如土地、茅舍;榆柳、桃李;村庄、轻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他写来却新鲜,物我契合,在冲和平淡中有了浓郁的美感,构成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画面。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再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描写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归田园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社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1]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2],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3]朱光潜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他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特点奇迹;正如他国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同样的奇迹。……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4]总而言之,陶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为之所能及。一言以蔽之,平淡之中见旖旎。
二、意境浑成,章章是和谐之画
什么是意境?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5]宗白华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的所谓‘意境。”[6]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其诗韵味醇厚而又有自然宁静的冲淡之美。这冲淡之美,是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最能代表陶渊明意境美的诗,田园诗表现得最为突出。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这诗之所以能激动人心,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都是自然平淡之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样一个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精神境界,留给人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苏轼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7]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日夕的山气和那归还的飞鸟,在诗人心里构成了一片美妙的风景,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忘我的完美的境界。“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在自然之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言:“‘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近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由于初参加劳动,技术还不够高,杂草旺盛,豆苗稀少,但他还是一早起来就去铲除荒草,到了晚上才荷锄归来。艰苦的农耕生活并没有使诗人灰心丧气,反而因这种生活没有违背归隐的初衷而心情坦然。“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给自己画了一幅荷锄归图。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那种怡然自得之状可谓呼之欲出。因此,温如能云:“‘带月句,真而警,可谓诗中有画。” 再如前面引过的《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像是随意几笔画成的一幅速写,然后在后檐渲染上“榆柳荫”,在罗堂前抹几笔娇艳的桃花、李花;在“暧暧远人村”处勾上几缕“依依墟里烟”;在补上一活笔:“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幅有远景、有近景、有炊烟、有狗吠鸡鸣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便呈现了出来。诗中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如《桃花源记》,文章首先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描写奇异,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又引起渔人的探求,“欲穷其林”,进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幽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这幅静美的画面竟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人情怀;更有那“衣着悉如外人”的男女从从容容“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静坐于阳光下闭目养神,间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们则或团坐说笑或追跑嬉戏,好一幅逍遥自在、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注释: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2][7]王文龙编撰:《东坡诗话全编笺评》,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3]元好问著,郭绍虞笺释:《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4][5]朱光潜撰,朱立元导读:《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214页,第46页。
[6]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8]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张文真 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 55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