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2016-12-20 22:41董宝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苏辙艺术特色

董宝玉

摘要:苏辙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洵、苏轼合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在苏辙的创作中,散文成就最高。本文主要以苏辙散文中的碑诔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特色。苏辙的碑诔文可分为碑志文和祭文,皆为写人物,按类别分为:亲族、僧释和师友。从艺术特色看,苏辙的碑诔文具有沉静简洁、取材典型鲜明、情感深沉泊远、手段鳞次栉比等特点。

关键词:苏辙;碑诔文;艺术特色

明代散文家茅坤评论:“苏文定公之文,其巉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将苏辙的创作风格与其父兄作对比,认为苏辙的文章,思想上的锐利比不上他的父亲,雄迈豪杰的气度比不上他的哥哥。“然而冲和淡泊,遒逸疏宕,大者万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扬…”(《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也指出苏辙文谦逊和气、宁静淡然而又刚劲放达的特色。他的文章可多可少,多者上万字,少的千余字,像是一叶小船被水面上没有波涛的大海承载;对苏辙文章进行形象的比喻:“洲岛之棼错,云霞之蔽亏,日星之闪耀,鱼龙之出没,并席之掌上而绰约不穷者已,西汉以来别调也。”(同上)苏辙的文章如同沙洲、岛屿,像阁楼一样错落,像星辰一样闪烁,像鱼、龙那样出没无常,并席之掌上,姿态柔美无止境,是西汉以来别样的风格。

苏辙既好孟子、司马迁之文,又颇受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等的影响,吸收了他们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他的碑诔文沉静简洁,文理自然;雅健秀澈,不为平易。取材典型鲜明,运用手法鳞次栉比,而又有深沉泊远的感情寓于其中,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一、叙述深沉简明

苏辙的碑诔文深沉简明。他自己说:“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稳耳。”认为自己的文章比不上哥哥文章之奇,但有着稳妥的特点。《宋史》中亦称其文“论事精确,修辞简言”。苏辙文章的深沉简明,首先与他性格的平易简洁,内敛而不外露有关。苏辙为人淡泊名利,不以升沉荣辱为意,安贫乐道。行之于文,则不事雕琢,无造作。其次,他的审美倾向深受老庄崇尚自然的影响,主张以拙养巧,以讷养辩。所以苏辙为文平实无藻饰,抒情深沉而简练,叙述稳妥而深造于理。他的碑诔文行文简洁,感情深厚寓理。

苏辙碑诔文中,祭文占四分之三,是主体。祭文是悼念死者的文章,所以需要有最真切的感情与纯朴的写作风格;祭文又是念给其他人听,尤其是给死去的人听,故内容大多以表彰逝者的业绩为主,要求简易通俗。祭文以哀悼、追念死者、颂扬人物品德业绩,寄托哀思等为主要内容。实事求是和真情实感是其两大关键。以苏辙祭文和代人祭文为例,对其碑诔文“深沉简明”的特点作以下分析:

首先,从字数上看,苏辙的祭文普遍行文简洁,字少内丰。文章以韵语为主,主要为四言,精确严谨。如:《代三省祭门下韩侍郎文》,除祭文格式要求,开头的“惟灵渊源深长”和结尾“呜呼,尚飨”外,都是四言句,且全文仅用了70个字。《祭永嘉郡夫人马氏文》、《祭邓内翰母郡太君文》、《祭曹演父朝议文》等文全篇也只是用了一百多字就完成了所祭何人、时间、地点、祭祀缘由以及情感表达的抒写,做到了深度地概括。

其次,从情感上看,苏辙祭文内容简短,语言精炼,却简明扼要抒发了悲伤哀痛的感情,含蓄而深沉。苏辙的一类祭文的写作对象是至亲,有着坚固的感情基础,这种祭文的特点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情感极强烈,如:《祭文与可学士文》,致祭于其亲家之灵,回忆与其结交,继以新姻,既有“乡党之欢”,又有“亲友之恩”,评价文与可:“廉而不刿,柔而不屈。发为文章,实似其德。风雅之深,追配古人。翰墨之功,世无拟伦。人得其一,足以自珍…”从为人,文章,品行等方面进行赞扬。“我欲哭君,神往身留。遣使往奠,涕泗横流”,抒发了其去世的哀痛。语言简练,情感沉重。

再次,苏辙的祭文为其师友而写,这类祭文大多是在情感趋向平静的时候写成。作者往往凭借观点来称赞、评论或宽慰逝者。用讲理的方式来服务于抒情。但是这种方式区别于一般说理的严肃氛围,具有敬仰、悲伤或思念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的抒发都是内敛含蓄的,有深沉的特点。如:《祭欧阳少师文》,怀敬重之心,书写欧阳修在位忠君报国,不妄言,其言“重鼎钟”,“拜公门下”而“志气益振”,并对其文章、品德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古时祭文也是文人们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篇章,表达着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如文所写:“天之生物,各维其时,朝阳薰风,春夏时宜。冻雨急雪,匪寒不施。时去不返,虽强莫违。矧惟斯人,而不有时。”四季变更,寒暑交替以及生老病死等都是自然规律,想到“老成云亡,邦国瘁矣。无为为善,善者费矣”,也只能“哭公于堂,维其悲矣。”在抒发对恩师去世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政治,生命以及自然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在深沉的情感抒发中带有哲理。

另外,苏辙的碑志文中,记录一代人物和史实的长篇力作,也写得深沉简洁。如《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叙述苏轼、欧阳修两个大人物的生平经历、政治风节、为人性格和文学才能,描写得其要领且富有深情。

二、取材典型鲜明

作者善用简洁的笔墨概括人物性格。在平凡生活中选典型事例,用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中,开头写道:“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资正殿学士、尚书户部四郎简肃公讳奎之女也。简肃公事真宗朝,所至以才名称。晚事仁宗,为参知政事。章献太后临朝,公刚毅守节,事不苟随。朝廷赖之,天下至今称焉。文忠公以文章名当世,其风节尤峻。蚤岁以言事不合,流落于外。仁宗亮其忠,晚用之,亦参知政事。仁宗、英宗之际,其所以绥靖朝廷者,与丞相忠献韩公相为表里,盖二公之功名,士大夫举知之。”(《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作者先用简洁的笔墨概括了薛氏之父、之夫的品节操守,简肃公讳奎为参知政事,为人刚毅正直,事不苟随;文忠公亦为参知政事,以文章名世,制行高洁、风节凛然。既交代薛氏的家室出生,也从他们的立身处世侧面反应薛氏的为人处世。整篇文章通过:从公于远贬之时,奉姑于刚严之中,持家育子于公卒之后,镇定自若于临终之前这几件事,突出薛氏“性安于礼法,恬于祸福”的品德。

作者善用典型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张方平既是苏辙的恩师,也是其知己,对张公的死,苏辙极为悲痛,先后作过两次祭文。在《祭张宫保文》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细致刻画张公形象。祭文前半部分叙述与张公的相识与交往。于草莱之中识公,后用之于幕府之下。“南迁而还,迎我而笑”生动体现张公对作者的喜爱,赞许和寄予的期望。张公之话:“世将用子,要至于道。”以及作者的回答:“不然,将复见公。”描写颇为传神,作者感激之情和“将复见公”、“斯志莫伸”的悔恨之意,在字里行间渗透。祭文后半部分从“公之少年”、“及其从宦”、“公之问学”、“公之行己”、“公之事君”、“公老于世”、“公性静深”等诸多方面,具体而细致地刻画了张公的为人处世、立朝行事等,作者的崇敬之意也溢于言表。

作者善于场景的细致描绘,渲染气氛。苏辙在贬谪期间,幼子苏逊与新媳黄氏相伴照顾,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循州,新媳黄氏却死于瘴疠。作者愧疚感激,反传统,不顾翁媳之嫌,亲奠亡灵,先后两次为黄氏写祭文,将满腔的悲愤之情述于文中。在《祭八新妇黄氏文》中,“风波恐惧,蹊遂颠绝。所至言语不通,饮食异和。瘴雾昏翳,医药无有。”“昼热如汤,夜寒如冰”,“行道僵仆,居室困瘁。”作者回顾了贬谪途中,艰难跋涉,环境险恶,病魔威胁,刻画出了缺医少药的这种种情景,为表现新妇的贤良淑德渲染了浓厚的气氛。最后作者由衷地赞美了黄氏于日常生活点滴中的善良贤淑,她有难先当,善理家务,孝敬老人,任劳任怨。且作者自责这是由于自己“不善处事,得罪乎朝”所致,赞美与愧疚交织,难怪作者呼天抢地,声泪俱下。这也是作者自我情感与心理的细致描绘,哀恸而令人动容。

三、情感深沉泊远

苏辙祭文写的平实质朴,感情内敛,没有华丽的语言,但《祭欧阳少师文》却很有特色。欧阳修去世,一代文宗陨落,也是宋代文坛一个时代的结束。文章开头提到封赠之事,结合自身与欧阳修的交谊来抒发哀思。

文中以自己的家世和欧阳公的交谊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欧阳公与父亲苏洵相识说起,然后讲欧阳公主持贡举,力主淘汰太学体的不良文风,提拔苏轼、苏辙兄弟,提到欧阳修为亡父撰写墓志铭,两兄弟去拜谒退休的欧阳修等,这些个性化之事,表现自己对欧阳修深厚的私人情感。相比较而言,其他人如苏轼、曾巩同样是欧阳修识拔的门生,他们的祭文更多从公论的角度来祭奠欧阳修,而非私人、门生的角度。所以苏辙的祭文感情色彩更加真挚。文章最后提到了欧阳修的文章和政事,“公之于文,云汉之光。昭回洞达,无有采章。学者所仰,以克向方。知者不惑,昧者不狂。”(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附答欧阳叔弼书》)欧阳修的文章内容充实、简易流畅、平易自然,为后人敬仰模仿。又说“公之在朝,以直自遂。排斥奸回,罔有剧易。”在政治领域,欧阳修忠君爱民,坚持正道,为人正直。所以欧阳修去世后,“矧惟斯人,而不有时。时既往矣,公亦逝矣。老成云亡,邦国瘁矣。无为为善,善者废矣。”感叹欧阳修没有穷尽自己的才能,而上天却夺去他的生命,对于时运致以无可奈何的感慨。“哭公于堂,维其悲矣。”可见作者悲痛之情。以前面铺垫作为基础,这一段感情色彩的抒发极为浓烈,作者感叹悲慨,呼天抢地,充分显现了欧阳修对作者的一种特别的知遇之恩。

轼之于辙,友于情深,谊兼师友:“扶我则兄,诲我则师。”,“幼学于兄,诗友实兼,志气虽同,以不逮惭”且“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轼辙两兄弟情义很深,所以苏辙在碑志铭中,饱含深情,沉痛地叙写了苏轼一生坎坷的遭遇;赞扬了他刚正不阿,勤政惠明,泽披一方的治绩;忘怀得失、旷达自得的性格,高度评价了苏轼的文学才能和成就。字里行间,感情充沛。

苏辙内心起伏着感情的滔天巨浪,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波涛不惊的汪洋,后积而薄发。他天资亲和,笃于天伦,却先后经历两次丧胥之痛,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刻骨悲伤。如:《祭文与可学士文》一文,文同既为表亲,也是儿女亲家,交谊极厚,常相唱和。文中回顾了两家的世交近谊,盛赞与可的高尚人格与精湛的艺术才华。倾述自己的悲哀:“于何不淑,以至于斯!逃人所知,神实为知。” 他责天问地,声泪之中睹物思人,可物在人亡,所抒情感凄婉动人。

四、手法鳞次栉比

碑诔文的表现形式是事实的罗列,全面客观地进行叙述,同时也造成了文章的平淡和无光彩。苏辙碑诔文文风平淡朴实,但作者在墓主复杂坎坷的生平中,穿插具体生动的事例,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诸多手法,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明形象地多侧面地刻画人物。

如《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母亲亲授读书,苏轼听了很多古今成败的故事,便能说出它的要旨。文章运用对话方式,写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慨然叹息。因而苏轼以范滂作比,说道:“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母亲则说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由此激励苏轼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等到成年,“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运用对话的方式,不仅写出太夫人以身试教,苏轼勤思好学,也体现母子情深,互相勉励,从而使凝滞枯燥的碑诔文充满生活气息,生动感人。另外,《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开篇使用倒叙,先写苏轼卒于毗陵,人皆哀痛不舍,又往前写苏轼去世时的嘱托:“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可谓匠心独运,打破碑诔文凝滞、对事实罗列的不足,使文章具有灵活多变、不主故常的特点…整篇文章刻画了苏轼于徐州抗洪时的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胆识才干;乐善好施、拯民于饥饿,整肃军纪,赏罚分明的形象。其中运用的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生动性、情文并茂的文学性。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精妙地使用了衬托、对话、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诸多手法。苏辙兄弟在嘉佑二年欧阳修知贡举时同科进士及第,受知于欧阳修,为其夫人写墓志铭,容易有“谀墓”之嫌,此文章却写的委婉客观,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了薛氏的性格:安于礼法,恬于祸福。具体使用了两件事来衬托:一是与婆母韩国夫人的关系,点出“姑韩国太夫人,性刚严好礼”的微妙难处之处,但薛氏却能“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另一件是不干预朝廷政事,“内臣有乘机语及时事者,意欲达之文忠”而夫人“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一语,如见其温庄难犯之色。夫人生于富贵,却无富贵气,嫁欧阳修于其贬谪之时,“从公涉江湖,行万里,居小邑,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被太后问时,进对明辨,未尝有自矜之色;欧阳修去世后,“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最后,作者巧妙地以其父其夫的谥号来概括薛氏的性格,给了一个封建社会处于相夫教子地位的妇女,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不涉阿谀。另外,《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中,用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饱满,如“虽寒香小家女有不能也”,是衬比手法,也是很高的赞誉。

苏辙一生有很大造诣,其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为主。苏辙的碑诔文行文沉静简洁、取材典型、情感淡泊深远,运用手法多样。他的散文,既“汪洋淡泊”、雄峻有力,又沉着自然,冲和闲雅。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就形成了苏辙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的显著特色和在后代散文上的独特地位。

注释: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15页-1126页。

《祭亡兄端明文》,(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99页。

《祭文与可学士文》,(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栾城后集》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96页。

参考文献:

[1]迟文浚,宋绪连,曲德来,朱明伦.苏辙卷.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M].沈阳:辽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2.

[2]谷建.苏辙学术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8.

[3](宋)欧阳修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集·欧阳修散文选集[M].陈必祥编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166-170.

[4](宋)苏洵著.唐宋名家丛集·苏洵集[M].母庚才,马建龙主编.邱少华点校.北京:中国书店,2000:150.

[5](宋)苏洵著.嘉佑集笺注[M].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24-427.

[6](宋)苏洵,苏轼,苏辙著.李英健,李克主编.三苏集(插图本)[M].第2版.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23.

[7](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四)[M].明刻本,1622:514.

[8]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辙文[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321.

猜你喜欢
苏辙艺术特色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妙语连珠
苏辙:做苏轼弟弟,累并幸福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