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对策

2009-03-27 04:33
管理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流失国有资产对策

梁 斌

摘要: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引起广大群众不满的一个焦点问题。归纳国有资产流失的方式及渠道,分析流失原因,加强责任追究,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 国有资产 流失 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因其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没有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权益的损失。据国资委2007年的统计数字,我国国有资产总额达34.7万亿元,但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每年达数百亿元。可以说国有资产流失正像是一条隐没在中国地下咆哮的暗河,腐蚀着企业,制约着发展。加强责任追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经迫在眉睫。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方式及渠道

(一)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企业在上项目时,缺乏科学的考察和严谨的市场分析,致使项目建成,产品无市场,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有的国有企业在同外企合作时急于求成,对外方投资者不明“底细”,特别是对所投技术和设备缺乏了解,使企业高价引进落后技术和陈旧设备,导致国有资产无谓流失;还有的国有企业在不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进行重大投资决策,“项目上马之时,即成为亏损之日”,使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如某石油企业投入上千万元人民币投资建设车辆加气站,而当地车辆的液化天然气改造并不完善,几乎没有车辆使用天然气,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大量浪费。

(二)管理不善形成资产流失漏洞。有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清晰的思路,片面追求产值,盲目投入生产成本,而忽视了质量等基础管理工作,造成“豆腐渣”工程,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企业财务账目管理混乱,个人借欠、截留公款长期不还,无偿占用,甚至据为己有,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还有的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把“小金库”变成自己的“小银行”,以各种名义乱支滥用,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有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为了某种关系或个人利益,擅自用国有资产为其他单位进行贷款担保,一旦该单位贷款无法收回,就会使企业利益受损。还有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职务便利,不经过公开招标,私自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将厂房、器材、设备租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成立的公司,肥了个人,损了企业。

(四)利用企业改制重组或关联交易转移国有资产。有的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中转移资产、转移利润。如一家国有企业本来只有14000万元净利润,却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将16000万元净利润转移到新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把优良的国有资产转移到集体,再逐步转移到个人手中,国有企业变成空壳,资不抵债。有的国有企业大办第三产业和组建各类下属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依托国有企业生存,严重侵害着国有资产的权益。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营、人为原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制度和规定不尽完善,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比如玩忽职守犯罪案件,往往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刑法规定处罚的幅度却很低。修订后的刑法在打击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规定了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签订、发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等等,但是,对其它玩忽职守或重大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未能明文规定。

(二)企业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政企分开以后,多数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多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缺少了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管。从违法犯罪案件看往往由于厂长、经理“一支笔”,一个说了算或是厂长、经理身兼数职,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势必使国有资产流入个别人的“口袋”。

(三)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产账目不清。有的企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些资金和经费掌握在个别领导和经办人手中,特别是私设名目繁多的“小金库”,这些管理上的混乱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还有的企业擅自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外借公款,造成巨额财产难以收回。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方法和措施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预防是关键。要对发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处理,分清责任,区别对待,落实法规,惩前毖后,加强责任的追究。

一是健全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查处违规问题有章可循。要加强财务、经营等活动中的管理和健全企业经济合同、工程招标、承包管理以及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项制度,从管理、制度上铲除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温床。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关键在落实,不能让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形同虚设。如严格执行财会管理制度,就要钱账分管,加强对现金、支票、印章、凭证的使用管理,真正做到查处违规行为有依据,从而堵塞财经漏洞。

二是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及时发现、查处违规行为。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是防止和查处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上,要发挥好三个作用:一要通过效能监察工作,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二要通过效能监察工作,及时纠正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挽回或减少经济损失;三要通过效能监察工作,严肃查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出现问题的及时追究责任,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严肃性。

三是要在惩治上做文章,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一要完善损失赔偿制度,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浪费的要追究经济责任,属于个人责任事故的应由责任人按照相关比例给予经济赔偿 ;二要完善行政和党纪追究制度,从制度上规范责任追究的程序、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不规范的操作等一般性问题,由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向有关单位发出监察限期治理通知,限期整改;对造成较大损失和浪费情节比较严重的,不但要提交上级组织讨论研究,让责任人赔偿经济损失,而且要依照制度对责任人做出行政、党纪处理,并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对造成巨大损失、浪费情节非常严重、涉嫌违法违纪的问题,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严肃处理;对于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渎职和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也要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和法津责任。

四是发挥办案治本作用,严惩“害群之马”。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状况表明,违法违纪等腐败现象,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以及玩忽职守犯罪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之一,只有通过严惩各种腐败现象和犯罪活动,才能斩断伸向国有资产的“黑手”,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恶流。要发挥办案的治本作用,把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等作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首要环节来抓,因为这些犯罪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最大危害因素,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危害因素,只有严厉打击,社会经济秩序才能稳定、法律环境才会改善,从而防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作者简介:梁斌,男,(1976.11-),现在胜利油田地质录井公司工作,会计师。

猜你喜欢
流失国有资产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在华日企现地管理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