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谈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选择

2009-03-27 04:33田玉伟
管理观察 2009年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市场和促进就业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服务和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呈现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 其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的发展同步。 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却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无法形成一种动态的融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是一种必然,而其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优化课程结构,于是就存在一个课程结构选择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反思一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必须进行改革。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的表现

1、设置课程盲目,没有形成教学活动有机的整体

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本校办学形式的制约。现在的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忽略教学活动是有机的整体,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

2、课程之间不衔接,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组织形式也在急剧变革,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社会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甚至相互脱节,

不利于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 。

3、课程设置定位不当,与人才需求标准不符

课程设置在目标取向上,没有把现实和未来对人才需求标准结合起来考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没有以“必需”为纲,以“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4、课程设置轻素质教育,急功近利

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暂时需要,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甚至没有把理论和道德溶化在各种教学内容和过程内,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应立足本校,着眼于本地经济的实际需要,贴近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这样才有可能为发展着的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

1、立足本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实施的,学校是课程设置的实践者。职业学校应从“学科本位”教育质量观过渡到“社会本位”教育质量观的情况下,开始引入“人才本位”教育质量观,根据本区域、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 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未来岗位的能力的要求。

2、依托本地经济发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资源和主导产业也不尽相同,而且各地区的经济由于诸多原因,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更主要的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 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既具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性, 又具有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性, 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培养先进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职业课程体系中过时的、陈旧的, 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不能按社会需求剔除、摒弃, 融入新的科技因素,优化课程来培养人才,必然造就一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无用人才,所以,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更新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更新教育观念,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会掌握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

4、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规格人才

职业教育要为“完美生活作准备”,“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基,所以,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需要各种新型的不同规格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而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

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选择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必会引起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变化, 从而就存在一个课程结构选择的问题。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探讨应从其特性入手,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从而构建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一)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特性

1、讲求课程相对的独立性

职业教育是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毕业后到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现行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讲求课程的相对独立。

2、课程存在显著的跳跃性

以满足“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由若干个符合大岗位群的课程模块组成,职业岗位的要求不一样,要求其课程也是不系统的, 要突出实用性, 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条块分割的界限, 把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等融合到课程建设中去,跳跃性的课程结构是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最显著的特色。

3、课程间的平行性

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由多个平行的课程模块组成,彼此之间不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尽管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是平行的,每一个课程模块是和职业能力相对应的,模块间不存在彼此间的隶属关系。

4、课程重视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必然决定职业教育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动手操作的实验、模拟试验、实习、设计、实训等。职业教育也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但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的理论性,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也就是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选择的理念

课程理念是指人们对于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确立了“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

1、做人与做事双维度

职业教育通过课程活动,使教育者自觉地把学生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要让学生树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学会做人,也就是促使学生自主地形成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优秀品质,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人,能融入社会、具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要让学生学会做事,也就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娴熟的职业专门技能,形成独特的智能结构,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要求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2、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职业教育应十分重视受教育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它包括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和判断能力、承受能力、创造性和适应能力、独立性与参与能力、反省能力、思维能力及责任感、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即“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在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中都受到重视,主要在于它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应责无旁贷地在学生职业生涯开始以前,有意识、有目标地训练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通用能力”,职业学校不能只把学生培养为“技术人”,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能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融人社会、改造社会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做到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三)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现实因素

1、学生的文化基础

近几年来,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普遍文化基础课差,学习习惯差,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

2、学生学习的时间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期限的长短、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大多为二到三年,在这二到三年时间内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发展职业实践能力, 所以相对而言学习时间比较短。

3、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功能就是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服务,最终目标就在于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和更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4、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化步伐加快,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出口看,对口升学、本地就业、外出就业、创业等并存,就业和自谋职业并存。同时,各行业专业就业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非专业对口就业和创业逐年增多,这与现行的教学机制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矛盾,而且呈加剧趋势;另一方面,非对口就业增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声誉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 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品位、充实个人知识的需要等也是选择课程结构应考虑的因素。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开发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指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的整个过程。无论课程开发过程、还是最后采用的模式,都必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打造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品牌服务。

1、课程开发过程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要经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三个阶段。其中,课程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和具体课程标准的过程;课程编制是遵循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对形成的课程方案以一定的模板进行选择和组织的过程。经过课程编制,最终开发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形成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科技进步、市场需求、教育学与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发展、教育政策导向等进行调整。

2、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及其成果。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应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农业经济或工场手工业经济时代采用“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人们看重的是经验和知识的价值;工业经济时代采用“能力本位”的模式, 以提高效率;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职教的课程模式,突破更适合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本位”模式和拘泥于专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能力本位”模式的束缚, 坚持“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与人格是根本”的课程观,承担起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课程的选择是课程设置改革后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关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研究与实践,惟有如此,才能使职业学校的课程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使适用社会的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使用之间真正实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4—4—12.

[2]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 胡小桃李仲阳. 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 34

[5] 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04.13.

作者简介:田玉伟,198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曾任济宁一中教导主任,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副校长,副教授职称。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