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吉文
[摘要] 创新性学习,是大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是发掘人才潜质、培养开创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学习。本文在界定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对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创新性学习 发散性思维 自主学习
一、创新性学习的概念
创新性学习,是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凭已有知识独立地发现未曾学过的知识、未曾知晓的解题方法、未曾掌握的研究方法的过程。人类有8种基本思维方式:语言思维、数学思维、空间思维、音乐思维、肢体思维、交际思维、自我认识思维和自然思维。创新性学习也是激发多重思维的学习。学生或通过探究性学习,在好奇心驱使下,经过质疑、提问、观察、研究、讨论、归纳和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或借助发散性思维,打破正向和局部思维定势,在求异思维中发展想象力,在整体思维中多角度求解。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解决同一问题。
创新性学习,是发掘人才潜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型人才,是应对知识更新加快与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需要。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好奇心,知识面宽且善于观察;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想象力丰富且直觉敏锐;喜爱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及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这些特质,决定创新型人才是全球化与变革时代开创世界未来的人才。大学通过创新性教育,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使之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在经济知识时代,只被动接受已有知识而不懂得主动获取新知识、不会学习、不会创新的学生会被淘汰。
二、创新性学习中“教”的对策
大学的创新性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创新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的方面,大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特点是你讲我听,读书、做题和考试。注重知识传播,缺少创新思维培养。培养的人才知识多而思维差。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首先要改变“教”的模式,减少教的强制性和统一性,增强选择性与开放性。构建以师生探究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由“教”向“学”转变,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满堂灌教学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外力强迫式为诱导思维式、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
教师要承认学生具有可开发的巨大创造性潜能,相信其创新能力,为其提供锻炼机会,让其自由发挥,通过锻炼发展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讲求民主,变单一传授为师生相互促进、启发,让学生从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抬起头来听课,插起腰板走路,有充足想象与创造时间;不能只表扬顺从、听话学生,应关爱敢提问、有新观念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对每一个学生要抱有真诚的期望,让其知道:创新一点也不神秘,凡是前人没有做好的事,你想了、做了,这就是创造。生活中遇到不称心、不顺手、不满意的事,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改进的欲望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是创新动机。
民主教学。要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减少过多、过细的限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主动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学习更富有活力和灵性。要解放学生创造力,解放其头脑、双手、双眼、嘴、空间和时间,以最大限度调动创造积极性,产生火热的情感动力,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创设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人格。
要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见解,提醒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新思路;鼓励不平凡表现及创造行为;鼓励大胆提问题、勇于独立探究解决问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对有异常思维方式、顽皮和任性的学生给以理解和宽容,不要轻易评价其创新成果,给其创造思维以心理安全感,消除其怕批评的紧张情绪。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支持一个人积极探究的巨大内动力,有兴趣就会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和思考,变苦学为乐学,保持学习动机,形成强烈意志,克服困难。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从新课开始,导入新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使用灵活多样的开课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内容情景,突破“教师—教材—学生”的固定模式,“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情景、知识背景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要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并从实际出发在适当的时候设置疑点或陷阱,有意让学生受挫,以调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发其积极思维。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每个学生的水平、特点和能力都不同,要摒弃“一刀切”教学方法,它只会泯灭个性,挫伤自信心,培养“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通才。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即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设定探求目标。不只是验证真理,而是要发现真理。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让不会提问的学生会提问题,而且会提深刻的问题。要训练学生遐想、创新思维的技巧。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其活跃,智慧也极为丰富,要善于通过教学过程将这些聪明才智挖掘出来,使学生敢于想、勇于想,主动地走上自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道路。
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等心理因素,是创新学习中形成动力、方向、维持、强化等功能的要素,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开发,形成学生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激发、强化创新性学习的欲望。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理解。要彻底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做关系上,要以做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过程要直观、具体、形象。让学生在亲自观察、操作、实践、总结、动手动脑中学习。要增加讨论机会,在学生理解受阻或一问多解时,引导其主动讨论,提供一个思想摩擦碰撞的环境,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观点。
三、创新性学习中“学”的对策
“教”与“学”是获取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两个方面,相对于“教”,大学生在“学”的方面应采取以下主要策略。
明确目标。创新性学习的大学生要有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做好规划和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步骤,才不致遇难而退或事倍功半。
自信与冒险精神。自信是创新的前提,它能激发思维,引起创新冲动和激情,战胜困难,战胜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自信会激励自己积极主动地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告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冒险意识会促使自己大胆发言,敢于说出真实想法,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设想,敢于对别人意见进行批评,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对新问题敢于去尝试解决,而不是发言谨慎、畏缩,惟恐老师批评或同学讥笑。
追求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思维的角度、方法、路线要与众不同,不复制别人思路,也不重复自己,不去理睬过去的思想者如何思考,从多角度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位,拓展思维空间,从尽可能多的方法中择优选用。在多向思维的视角转换中,加深理解,挖掘事物本质。
保持创新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能体现学生创新学习的主体地位。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而不会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人,永远不可能有突破性成就。要充分行使独立学习权利,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结论。既满足动手、动脑需要,又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敢于质疑。学习的本质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要批判性地学。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有创新。创新离不开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敢挑战。要敢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前人的结论挑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用求异思维审视周围的一切,大胆提出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善用发散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荒诞、离奇甚至与常规不同的见解,在老师的合理引导、启发下完善想法。横向思维法、头脑风暴法、创造性解决问题法都是很好的发散性思维方法。
在实践中求知。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概念、结论的表面,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将其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灵活运用而创新。要用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亲自实验、归纳推理而获得结论。
积极的心理状态与协作精神。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态度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挫折教育则会使学生找到改进的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磨练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与他人合作是创新性学习成功的基本手段,只有树立协作精神,为完成共同任务而明确分工、互助学习、通力合作,才能促使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军.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04,(5):27.
[2]吴维仲.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