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的论书碎语

2009-03-22 05:11于明诠
书画艺术 2009年4期
关键词:书法史二王点画

于明诠

1、想法总比写法重要,因为书法家不是单纯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

2、不能理解当代书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古代书法。试想,连艾青、北岛、贾平凹都理解不了,张口闭口诗经汉赋,能令人信服吗?人云亦云罢了。

3、诗,之所以成为诗,首先是因为其诗意,而不是首先因为其格律技巧,格律技巧是为了表达、彰显“诗意”而已。书法用笔的技巧亦应作如是观。

4、今天用普通话读诗,平仄、音韵已不是原来的意义了,甚至没多大意义了。

5、放眼当代书坛,写“好字”的并不少见,而“好”写字的却凤毛麟角。

6、从王羲之到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明白了两者的关系就明白了传统的实质。褚、虞、欧皆是二王正传,但绑在一起不及一个颜,颜不学王,但真知王。

7、宋太宗花十几年功夫编了一部《阁帖》,目的是立标准,实现二王的“君临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正确导向”。所以,不可能把“不学王”的颜真卿编进去。

8、或曰,王在前颜在后,且王在颜的时代名气大,颜岂能不学王?如果这样,问题是从传世资料看,颜的行书与王比,用笔、结体乃至点画形态全不搭界,可以说面目全非,可否有如此学法?若承认这也是一种学法,且是成功的学法,那么《淳化阁帖》为何不承认这种学法?相反,千年书法史又为何如此厚爱、褒奖这种学法?竟把颜列为二王后一人,我们今天又该不该容许这种学法?由此可见,尽管临帖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学古人自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古人学习古人的方法。

9、生活中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以貌取人”,欣赏书法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貌取字”。

10、我在乎书法里边那点有意思的“意思”。

11、宋四家中,米的技法功夫当属第一,可偏偏抵不过苏东坡的“随手一抹”。若无东坡,宋代书法去了一大半的分量。所以,书法家不可过分相信自己的功夫技法能“包打天下”。

12、艺术不是科学,因此从根本上说,艺术“不讲道理”。所以,有些貌似十分重要的“道理”比如“败笔”之类的问题,在“写毛笔字”和“书法艺术”的不同层面上,意义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13、大师往往是破坏老规矩又立下新规矩的人。因此,大师不是权力“推”出来的,而是时代“纵容”出来的。

14、仅仅受别人影响可以成为“写好字”的,只有影响了别人才有可能成为“好写字”的。

15、评价线条点画,用“质量”不如用“内涵”更好一些,“质量”评说的是形迹,而“内涵”感受的是韵味。然而,“质量”用眼看,“内涵”需用心看。

16、把“东阳瘦沈”(谢无量称沈尹默语)与谢无量放在一起,把启元白与林散之放在一起,说前者“不雅”或许过分,但能看出后者是更高级别的“雅”,方算的真识“雅”之三昧者。

17、用笔之妙在于“随意”与“节制”的把握。处处随意处处节制,处处节制又处处随意。包世臣主张用笔“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亦有此意。

18、艺术的本质是一堆干干净净的“没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甚至没有任何“非如此不可”。连“腐朽”都可以化为神奇,还“有”什么呢?

猜你喜欢
书法史二王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七绝·春雪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极简中国书法史
东亚书法史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