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2019-04-26 01:10张睿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点画中锋

张睿

摘要:本文从谈论中锋、侧锋的概念和差异,来探讨中侧锋的具体表现和运用,详细分析了中侧锋的运用和所呈现线条质感的关系以启发学书者。

关键词:中锋;侧锋;线质;点画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024-02

书法之用笔贵在用锋,笔锋的状态决定了毛笔和纸张接触时力的大小和变化,决定了毛笔和纸张作用最终产生的艺术效果。掌握中锋、侧锋的书写原理,掌握中侧锋的运用和转换方式,对书法线条的理解和运用有着理论指导作用。

一、中侧锋的概念和差异

中锋和侧锋的运用一直是书法史上经久不衰的议题,就笔锋的状态而言,中锋指的是书写时毛笔笔尖在所书写的笔画最中间运行的行笔状态,侧锋则指的是毛笔笔尖在笔画左右两侧运行的行笔状态。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提到:“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就笔杆的状态而言,直执笔时笔杆垂直于纸面,在提按毛笔的时候,所施加的力是垂直于纸面的,笔画正容易形成中锋;而在斜执笔时毛笔笔杆是倾斜的,毛笔笔尖左右两侧的受力分布不均匀,笔杆往右斜的时候,毛笔笔锋易往左偏,笔杆往左斜的时候,毛笔笔锋易往右偏,笔杆倾斜度大容易出现侧锋。中锋和侧锋的差异还反映在书写的笔画的质感中,中锋用笔时,毛笔的每根笔毛受力相对均匀,书写时万豪齐力,使得笔画容易表现出力量感;而侧锋书写时,毛笔笔锋受力不等,一个笔画里有的部分笔毛和纸面之间摩擦力较大,有的部分和纸面接触小甚至不接触纸面,故笔画质感丰富多变。

二、中侧锋的表现与运用

中锋和侧锋的笔尖运动位置不同,笔杆倾斜程度不同,笔尖受力状态也不同,因此中侧锋的线条表现方式是不同的,中锋用笔容易使毛笔力量得到发挥,从而易写出有力量感、有立体感的笔画。而侧锋用笔容易使毛笔运用多个锋面,和纸面以不同大小的力进行摩擦而产生质感更丰富的线条。

清代朱和羹说:“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就说明了中锋、侧锋所取各不相同,运用中锋、侧锋也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中锋、侧锋的使用历来在书法史上颇有争议,明代丰坊说过:“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以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是讲各种书体的书写都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尤其是分书及分书之前的篆书书写中,中锋用笔占到了十分之八。书法线条的力量美、立体感是书法线条审美的主要构成,所以中锋用笔既是书法用笔的基础,又是书法用笔的根本,中锋用笔一直被重视,甚至有学者迷信“笔笔中锋”的说法,但是过于强调中锋,要求“笔笔中锋”反而会让笔法技巧和审美过于简单化,不能领会用笔的丰富奥妙之处。在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也能发现很多字帖,尤其是行书、草书字帖,其中有大量侧锋的运用和大量笔锋在中侧锋转换时产生的艺术效果,如果单纯地把笔杆立直,那么书写出的很多笔画也难以接近原帖。中侧锋的使用上要灵活,懂得根據具体艺术表现的需求来变通。

三、中侧锋运用和线质关系

线条质感是书法审美的深层次要求,和中侧锋书写也有密切关联。孙过庭《书谱》中谈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书法的难度和妙处都在于用笔的改变带来的线质变化,点画起伏之中体现出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流畅感、饱满感…线条质感带来的美的特征是丰富的,自古以来有种种譬喻:“万岁枯藤”、“千里阵云”、“蚕食木叶”、“高山坠石”、“蝉翼”、“崩云”……这些自然之物里真实存在的质感都能以书法线条的质感展现出来;书法不同线条能带给人丰富的美的联想,是因为书写工具笔豪柔软而有弹性,在纸面上变化多端,才使得自然万物的质感都能一一展现在笔端。

“小篆自李斯之后,唯阳冰独善其妙,……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陈槱把线条的力量感和中锋用笔关联起来,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的成因就是运用了中锋书写,使得毛笔笔锋在笔画最中间,最中间的墨颗粒聚集,笔画最中间墨色最浓,也赋予了笔画立体感。中锋书写也是线条饱满的保障,在运用中锋时,笔锋聚拢在笔画中心,毛笔始终是锥状体形状,毛笔也保持着弹性性能,书写出的笔画外轮廓是圆的、饱满的。因为笔画圆,笔画在纸面上就近似于“圆柱体”,笔画也容易有立体感。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说过:“得笔,虽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说的也有关中锋用笔,“得笔”是要能学会好的掌控毛笔,在书写时能做到能向中锋调整,把毛笔弹力运用到纸上,做到趋向中锋时笔画极细也是“圆柱体”壮的,是饱满而又立体感的,反之,不能掌握毛笔状态,不能得毛笔中正,书写的笔画再粗,也是扁薄的。“中锋取质,侧笔取妍”,米芾虽然精于锋出多面,但他也是扎根在对中锋用笔的理解基础上的。但中锋用笔的理解绝不是指没有一点侧锋,笔锋整个运行过程中都在笔画最中间,这样的理想情况在书写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毛笔性软,笔尖会有起伏波动,且手臂、手腕在自然书写中不会一直不转动,笔杆不能始终垂直于纸面。但历来不断强调中锋和点画力量感、立体感、饱满度的关系,其意义就在于,在毛笔笔锋偏侧的时候要能使毛笔笔锋能回到中正的状态;在毛笔笔锋散开的时候还要能使毛笔往聚锋的状态调整;在毛笔失去弹性势能的时候还要蓄势使毛笔恢复在纸面的弹性,这样就是米芾说到的“得笔”,中锋和侧锋是可以转换的,但是中锋的目的是“取质”,侧锋的目的是“取妍”,中锋的使用和从侧锋转向中锋的过程都是线条有力量感、立体感、饱满度的保障,其问还要保持毛笔弹性的控制。有美感的线条,无论中锋、侧锋,都是在毛笔有弹性势能的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探讨的,信笔所书,随意涂抹,不能掌握并运用好毛笔弹性的书写方式,就算笔锋都在笔画正中间也不会有中锋线条应呈现出的美感。

侧锋线条质感更趋于丰富,在掌握中锋用笔的基础上,手对于毛笔的控制力在训练中也不断得到加强,侧锋书写时,垂直于纸面的笔豪会变少,部分笔豪斜侧着接触纸面,和纸面接触产生的弹力势必减弱,这是侧锋用笔难以保持和中锋用笔相当力量感的原因,但是侧锋用笔可以在纸面上营造多种效果,毛笔接触纸面的不是不只有笔锋最前端,还会运用到笔肚甚至笔根部,和纸张产生“皴”、“擦”的效果,侧锋线条比中锋线条更难以控制,如果把中锋比作汽车在直道上行驶,那么中锋就好比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毛笔笔锋是侧向一边的,因此容易和纸张失去摩擦力,也就是“打滑”,这样的侧锋就属于线条质量不高的侧锋;陈振濂在《书法教育学》中谈到:“中锋与‘侧锋是方位意见的技巧类型,而‘偏锋的特征是败笔,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应该避免这种概念上的重复与缺乏科学性的分类。”其中提到的“偏锋”就是指线条质量不过关的侧锋,仍然属于侧锋的讨论范围。要掌握好侧锋的书写,应该先打好中锋书写的基础,在中锋书写能把握要领时,把中锋线条写得有弹性、有立体感且饱满有力的基础上,再去掌握侧锋线条的各种变换,就能避免偏锋的大量出现。

猜你喜欢
点画中锋
颜真卿楷书“点画”的教学课例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民间蓝染花布浅析
七绝·春雪
小小“点”里乾坤大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