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成
摘要: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有效性,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作者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活动的实际出发,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信息反馈和利用信息反馈等方面的一些想法和深刻体会,以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反馈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这个词是舶来品,由英语“effective instruction”直译而来。但这个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国却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论题,它一直引导我们几十年的教学改革。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以不同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的信息加以收集和整理,并充分发挥好信息的重要作用,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为了达到教学有效性,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信息反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师可从学生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掌握的情况。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传递方式由“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传递,这对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将起到促进作用。
一、注重信息反馈的重要意义
1.根据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必须注重信息反馈设施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信息技术,各学校每周只安排两节课,而新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要求高,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教会学生,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几乎没有课外作业,很少有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必须掌握的知识,我们需要从课堂反馈的信息中得知。
2.注重信息反馈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需要。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有的学生学过电脑课,有的家里有电脑,有的则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加上各学校对信息课的重视程度不同等因素,学生掌握、接受信息技术的程度不一样,这就给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因材施教可采用分层教学,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按层次给学生分组。分组前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获得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所要学的这部分知识,哪些学生还不够扎实等信息,以便在信息课中实施分组,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信息课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教学中很好地实行。例如:在学习到Flash这部分内容时,让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坐在30—60号机上,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坐在1—30号机上,让30—60号机上的学生自学Flash简单的Action部分,教学软件只控制1—30号机器,1—30号机器上的学生单独学习基础部分。在布置实践操作任务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
3.注重信息反馈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的途径。新形势下的教育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社会都越来越关心教师的发展,教育各方都清醒地意识到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通过获得反馈信息的过程是教学的反思过程,是教学能力形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信息反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教师讲课,是向学生输出信息,但教师不能只管自己讲课,学生会不会,懂不懂,什么知识点会,什么知识点还不会等,这些基本情况教师都应随时从学生的反应中掌握,从学生的神情或回答中获得反馈信息,对讲课进行调节。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情绪激昂,说明此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如果学生一脸茫然、情绪低落,说明此知识点需要进一步强化,或举例,或细化,或比较,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懂、学会,还要能举一反三,以获得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信息反馈以获得有效教学
1.加强课堂巡视以获得有效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上要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此时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呢?此时教师要巡回指导,要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教师在巡视时,要不时弯下腰,重点关注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般说来,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十分之一左右,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重点关照。如此,这些学生在每堂课才能有所进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越来越高。巡回指导是保障操作实践教学正常进行的关键,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的桥梁。没有巡回指导,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的各种疑问就得不到解答,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巡回指导还是教师即时了解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巡回指导,教师基本能够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使得“学生→学生”之间信息通畅,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合作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人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无疑告诉我们,学习中互动合作是多么的实惠,实现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更是一个多赢的举措。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以在机房上课,以操作实践为主的课程,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方面更有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得以利用。学生分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各组的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进程也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以网页制作为例,学生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尽快地确定网页主题,搜集素材,制作框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工是否合理,流程是否正确等,教师通过观察、询问得到反馈信息之后,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干预、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组学生尽快地完成这一步的学习任务。
3.即时反馈,充分利用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过了信息的时效,这种信息就没有价值了。C·C·罗西与L·K·亨里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试,对第一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对第三组则从不告知。如此进行八周,结果学习成绩差别十分明显,第一组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差。现场考评是信息课的重要环节,现场考评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本次课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给出一个能够与其操作技能相符的成绩。在90分钟的教学中可安排10到15分钟时间进行现场考评。由于时间有限,考评除了按要求进行评定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与巡回指导结合的抽样检查,或采用只对操作结果进行评定的快速检查,方法各异,关键在于结合现场教学的实际情况。现场考评必须有,而且都应该是现场就给出结论,把学生的操作结果即时地反馈给学生,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收集《课堂教学反馈表》是一种信息反馈途径。教学反馈表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课,表格设计内容都应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前通过教学软件发放电子教学反馈表至学生机,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记录一些心得和不足之处,以及对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再上传到教师机可写共享文件夹中,这样教师就可即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即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5.利用反馈信息的积极因素,减少反馈信息的消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技术就在于要使一个儿童的力量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也就是说在教师获得的反馈信息中,有好的信息,也有不好的信息,要多用正反馈,少用负反馈。例如:教师在请学生演示操作前应得到哪个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个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些基本信息,要请已经会操作或基本会操作的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变得勇敢、乐观和自信,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请操作错误或还不会操作的学生演示,虽然有时能矫正错误,激起其斗志,但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失落感,认为教师有意在出他的洋相,使其变得更加沉默内向,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也可以找一些会操作,但和其他学生有共同错误的学生演示操作,一方面可以使操作者得到鼓励,强化正确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此机会纠正共性错误,一举两得。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控制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控制的方法就是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有多向信息传输:既有教师流向学生的信息,也有学生流向教师的信息,还有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须有的放矢,既要瞄准教学目标,又应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通过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璐.再议有效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
[2]刘红霞,许谱槐.试谈学习反馈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