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变式教学带来的意外收获

2009-03-19 09:40王道金
关键词:证法变式证明

王道金

一、提出问题

笔者现任教高三理科实验班,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Ⅰ)已知不等式+≤c≤+对一切正实数x,y均成立,试求常数c的值.笔者将问题变换为:(Ⅱ)已知不等式+≤f(n)≤+对一切正数x,y均

成立,试求函数f(n),(其中n>1,n为常数),并在课堂上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当时同学们已经解过问题I,问题II一出,他们都很感兴趣,纷纷跃跃欲试.

二、课堂实录

师:很明显,问题Ⅱ是问题Ⅰ的一种推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有相通之处,首先,我们如何猜测f(n)?

生1:可以将x,y特殊化,用夹逼的方法得到f(n),具体说就是令x=y,则有≤f(n)≤,如果存在f(n),则有f(n)=.

师:生1的推测说明f(n)=的一种可能性.

他的过程能否足以说明f(n)=.

生2:不能,还需证明f(n)=能使不等式

+≤≤+对一切正数x,y恒成立.

师: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记A=+,B=+,如何证明A≤≤B呢?不等式的证明是问题的核心,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完成不等式的证明,我们将用展示台予以展示.

同学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之中.教师巡视,时而与学生交流. 约10分钟后,学生开始展示证法.

生3:A=

=

=[1+]≤[1+]

=(1+)=.

当且仅当x=y时取“=”,同理可以证明B≥.

师:生3先将A中的两项通分,对分子中的项适当分离之后,再用放缩法证明,很好!

我们知道,不等式一般有比较灵活的变形,能不能采取其他的不等式证法?

生4:联想到一个不等式(a+b)(+)≥4(a>0,b>0),我想到一种证明方法.

展示:A=[+]

=[+]

=[2-(x+y)(+)]

=[2-(nx+y+ny+x)(+)]

≤[2-·4]=.

B=[+]=[+-2]=[(nx+y+ny+x)(+)-2]

≥(·4-2)=.

师:此种解法技巧性很强,真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5:生4的证明方法真的很巧妙,但是表达式过于复杂,造成A,B表达式复杂的主要因素是分母,于是我就产生了整体换元的想法.

展示:设p=nx+y,

q=x+ny,则x=

y=

则A=+=+

=[2n-(+)]≤[2n-2]=.

B=+=[2n(+)-2]

≥[2n·2-2]=.

师:同学们觉得怎样?

(学生的赞许声四起)说实在话,这种方法之前老师都没有想到,同学们真了不起!

还有没有其他不等式的证法?(生6举手发言)

生6:老师设置的A,B两式让我想到对偶思想,实际上有nA+B=+++=2只需证明B≥A就可以了,而

B-A=+-(+)=≥0,

∴B≥A.

∴2=nA+B≥(n+1)A解得A≤.

2=nA+B≤(n+1)B解得B≥.

师:实在是妙!这里用对偶方法,非常简洁!同学们再想想,A,B中含有双变量,我们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函数方法解决问题?

生7:我感觉决定A,B的实质上是x,y之间的比值,所以可以令,t=(t>0),

展示:则A=+=+,记为h(t),

则h′(t)=+

=(+).

从而说明t∈(0,1)时,h(t)为增函数,

t∈(1,+∞)时 h(t)为减函数,

∴当t=1时,h(t)有极大值,也是最大值.

h(1)=,也即Amax=,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Bmax=.

师:生7透过现象看本质,构造函数,并用导数分析函数的最值,这种函数思想方法值得重视.

既然可以联想到函数,还可以怎样化x,y的双变因素为单变因素,从而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

生8:既然A,B都与x,y的比值有关,由代数式的轮换结构特点,不妨设x+y=1,

令f(x)==,则f(y)==.

我们可以分析f(x)的凹凸性(笔者注:在理科实验班向学生介绍过二阶段导数及凹凸性等内容),再用凹凸性证明不等式.

展示:f ′(x)=

=[],

f ′′(x)==[]<0.

∴f(x)在(0,1)上为上凸函数.

∴f(x)+f(y)≤2f()=2f()=,

即A≤.

同理令g′(x)== x∈ (0,1)

则,g′(x)=,g′′(x)=>0.

∴g(x)在(0,1)上为凹函数,

∴g(x)+g(y)≥2g()=.即B≥.

师:同学们,生8的解答再次说明你们的思维能力是不可限量的,只要平时多思考,你们的思维都可能变得光彩夺目!

同学们的赞叹声刚停,生9就举手发言.

生9大声地说:刚才各位同学的证明都很精彩,我认为问题II是问题I的推广,实际上问题II也可以推广.

生9推广的展示:

+≤≤+(Ⅲ)

当n>m>0时,此不等式对一切正数x,y均成立.

师:请生9介绍一下发现过程好吗?

生9:问题Ⅱ中n 的条件实质上是,若将n一般化为(n>m>0),则+≤≤+

各项同乘以,即得结论(Ⅲ)成立 .

师:真的很棒!我们为生9鼓掌!(教室内顿时掌声热烈,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老师鼓励学生多思考,敢于探索,课后可以接着推广)

三、课外探究

课后生10的推广:设x>0、y>0、z>0,n>0,n为常数. 若不等式恒成立,++≤f(n)≤++,则f(n)=.

生11的推广:设x>0、y>0、z>0,n>0,n为常数.

若不等式++≤f(n)≤++恒成立,

则f(n)=.

一般地,xi>0(i=1,2,…,m),n>0,n为常数.

若不等式++…+≤f(n)≤++…+,对xi>0恒成立,则f(n)=.

四、课后反思

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我们认识到: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舞台,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场所. 教师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 本节课教师以变式问题切入,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仅作少量的指导,学生或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在学生展示的精彩证法中有些是教师在课前并未预料的,学生不仅在证法上作了大胆而精彩的创新,而且还不止一次的将原结论进行推广延伸,研究性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热情高涨,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自信心,在数学学习中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缺乏变式的数学课堂不能成为好课堂,缺乏研究的数学课堂同样不能成为好课堂,笔者在进行变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尝试中,较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证法变式证明
获奖证明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