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平 王伟红
课前准备
1,明确活动的内容——了解“诸子百家”
诸子:主要了解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百家:主要了解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
2,明确要求:
“诸子百家”派别林立,学说众多,著述丰富。本次活动力图将“诸子百家”留给世人深广的文化及思想进行分类探究。因此将探究内容分成“人物故事”、“传世名言”、“精辟见解”、“后世影响”等四方面。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分别就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五人根据探究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可另行分工;第二阶段,全体同学选择其中一句传世名言立论,写一篇议论文。
3,探究性问题:
(1)对儒家学派或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言论或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2)查阅有关资料,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是如何被弘扬的,你有何感想。
4,推荐网址及著作:
①http://wenxue.lycos.com.cn/gd/100/
②http://grzy.ayinfo.ha.cn/hxj/zzbj.htm
③于丹《<论语>心得》《人间庄子》
(课前准备是活动的关键,准备充分,学生查阅资料才会有目的性,自主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因此,作了如上安排)
二、课堂实景
1,导入
英国的哲学家罗素对我国的文化很有研究,他号召英国人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尤其是“诸子百家”的文化。在欧洲,几百年来对中国先哲的研究认识,从哲学家到普通民众,都是热门的话题。作为中国人,如果对自己国家文化之源都不了解,那实在汗颜。
2,活动展示——走近诸子,讲讲他们的故事
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这些绝对是一个个叫人仰望的名字,光辉照人,超凡人圣。但是他们又是平凡的人,也有平凡人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听听各组同学带来的圣人小故事。
A组生1:风趣搞怪的孔子——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痰。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是《论语》中,很少有的,让人忍俊不禁的一章。大意是,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孔子学过东西,但那天孔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想见他,就指使门人说,就说我病了,见不了他。门人走出门去,正准备传话,嘿,孔老先生竟然在屋里把瑟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唱将起来!——故意让屋外那家伙听到,我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见你。
B组生2:墨子的父亲是个木匠,到他十几岁子承父业成了一个巧匠。他好学而博,是个实干家。当时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音乐享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爱惜民力出发,墨子主张非乐,反对一切音乐活动。有一次墨子周游列国经过朝歌,墨子听到前面城邑名竟然与他痛恨的音乐有关,宁可绕道也不进城。
C组生3:老子高寿,惹得众人羡慕。一天,有人去见他,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老子张开嘴,指着自己没有牙齿的嘴,问:“我的牙齿还在吗?”那人说:“不在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我的舌头还在吗?”那人回答:“在。”老子于是笑着说:“牙齿比舌头坚固得多,可是坚固的牙齿没有了,柔软的舌头还在,你懂了吗?”那人恍然大悟。这就是老子崇尚的以柔克刚的道理。
……(每一组讲两三个能够表现诸子思想的故事)
3,百家争鸣
在课前准备的“传世名言”、“精辟见解”、“后世影响”三方面内容中作一筛选,每组根据所选择的传世名言不同再分成几个小组,组内作如下分工:一人解释所选的传世名言,其他人则选择诸子百家自身的言行或他人的典型事例作为论证。
C组生10: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越是大境界越是自然朴素,越是宽容。
生11:我特别喜欢《茉莉花》这首歌,歌声柔和动人,深深地打动人的心。我觉得最美的音乐不是非要磅礴的气势,往往是能在人的心底激起深远的回响的。
生12:我看过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写居里夫人,尽管她的容貌、双手受到了镭的侵蚀,但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仅仅是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更主要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生13: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句话也是出自梁衡的作品。
生14:孔子登门拜访老子,问老子对礼的看法。老子就这样说道:“你所说的,那讲礼的人和他的骨头已经腐烂了,留下的不过是他们旧时的空言。我听说高明的商人。深藏宝货而不露;德高望重者,容貌如同愚人。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吧,不要故作姿态和踌躇满志,这些对你没好处。”
4,范文指导
师:各组都对选择的名句进行了很好地阐述。尤其是第三组。如果把这一组同学的发言合起来,可以构成一篇很不错的立论文章。我们来看一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和吴晗先生写的《谈骨气》这两篇文章。关注一下立论文章的基本结构。找出两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分析议论的基本结构。(阅读《谈骨气》和《(论语)心得》)
生15:《谈骨气》开头提出论点,然后用了一个名句进行解释,接下来是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大家发现事实论据先后顺序的安排有什么特点吗?
生16:他的三个论据照应了孟子说的三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17:从时间来看,是从古到今。
生18:三个人的身份也是各不相同。
师:这说明论据的安排还是可以有一定规律的。
生19:《<论语>心得》显得要复杂一些,好像有变化。一开始就把名言摆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接下来引用其他名言讲道理,然后再举杜甫、范仲淹两人的事例进行论证,接着把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联系现实进行论证。这篇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生20:第一篇文章比较容易模仿,第二篇文章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多,联系现实进行评论。
师(小结):1,立论的文章往往有这样的结构特点:首先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阐释。接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2立论的观点非常明确,或引用名言作论点,或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3,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交替使用,文章就有变化,所摆的事实要注意分类。当然文章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于丹的文章就给了大家一个启示,用今人
的眼光看那些传世的名言,如何进行自己的评价。
本次大作文的要求是,以诸子百家的某一句名言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注意立论要有依据。
写作范例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节选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私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迭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l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固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沾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秽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咄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住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剐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