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萍
作文的实质同人的说话、唱歌、舞蹈等“天性”所决定的动作一样,是内心积蓄的自然宣泄,是内心世界对客观世界感受、自觉表达的一种欲望或兴趣,是实际生活中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交际方式。叶圣陶曾把这一见解深入浅出地概括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因此,作文的实质就决定了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作文实践的主体。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就一定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自觉地在作文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
一、强化内驱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对待作文方面也是如此,一定不要让学生强练硬写,而要让学生把作文当成说话一样,自然、普遍,“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写作兴趣,强化写作的内驱力,解除他们怕写作文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放手写起来。
因而我们首先进行联想性的作文命题。如在《皇帝的新装》上完之后,曾布置过一个作文题《当游行大典结束以后》,先让学生想象有几种可能。有的说,皇帝很愚昧,为了他自己的面子,不肯脱下他的新装,结果冻死了;有的说,皇帝听从了别人的劝告,追杀两个骗子,把两个骗子绳之以法;有的说,这么愚蠢的皇帝。他的国家最后被别的国家打败了;有的说,这样的皇帝,要他有何用?结果老百姓把他推翻了,推选小孩当了新皇帝……按照以往的教学,老师肯定要对此进行分析,指出哪一种想象符合故事情节,然后学生按一种思路进行写作练习。而此次教学,在想象的环节结束以后,我让合作小组进行讨论,你们认为按照情节以及皇帝的性格,会有几种可能?学生议论后,我就宣布,不管是哪种结局,只要合乎情理均可。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发挥,积极性一高,思维就活跃,尤其是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这以后,学生想象类作文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我就趁势引导他们,可在随笔本上写任何故事的“续”,也可创作“连续剧”。此门一开,学生写作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学生很怕说明文写作,在说明文的入门教学时,我就想,如何消除学生这种畏惧心理?我想,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叫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请一位同学讲述一则东西的制作,例如咸鸭蛋的腌制,糖水番茄的制作等,其余同学进行记录。记录完之后,我就告诉学生。这就是说明文。听完后,学生喜形于色,说原来我们都会写说明文。于是我布置的第一篇说明文,写一则说明制作过程的文章,学生一会儿就大功告成了。再也不怕写说明文了。
作为教师就要努力创设环境、气氛,使学生达到“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这样学生“方能放言高论,其笔端不窘矣”!从而让学生去释放心里积蓄的能量,产生表达、表现、发表的强烈愿望,变“要我作”为“我要作”。这样他们就能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想写、爱写,从而能写。
二、突破审题开源活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使人赏心悦目:隽永深刻的题目使人得到美的启迪;奇特悬疑的题目使人产生急于一读的强烈愿望。
而学生做作文常会出现审题不清的毛病。为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审清题义,我就从最简单的做起。我曾准备了好多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辨。如“我的”和“我和”;“发生的事”与“发生的一件事”以及“发生的新鲜事”。学生在组里畅所欲言,指出“的”与“和”的范围不同,前一个题目重点要写的是要填的中心语,而后一个题目则是我和要填的中心语双方均要写,双方均是主人公。而后者则更有区别,第一题可写过去的事、现在新发生的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第二题可写过去的事、现在新发生的事;但只能是一件事。第三题则不可以写过去的事,只能写现在新发生的事。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对审题时必须抓中心语、抓修饰语的技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当今的学生最怕话题作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会审题。我就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我出了一个题目——“读”,让学生先想想,有哪些内容可写。一开始学生一筹莫展,思维始终跳不出与读书的联系。我就让学生分组竞赛,哪一组想到的内容最多。提示是,可在“读”的前或后加上一些成分。结果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他们不仅从读的对象考虑(如人、大自然、生活经历、社会现象等),还在前后加上了许多的修饰语(如这生活我百读不厌、我读懂了老师的心、我读懂了这句话等),更聪明的就去查字典,查“读”有哪些含义,有“观察、欣赏、体味”等意思。这样思维的空间就更大了,生活的经历也就更多了,写的内容也随之丰富了。若每篇文章的题目均有这么一个审题的过程,那么学生的思维将更活跃,可以说开了写作内容的“活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源活流”式的审题是写作之本,是作文教学贴近生活、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三、立诚求悟全程自主
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曾提出“有真义,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十二字诀。作文应做到“立诚最为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立诚”的文品教育。前阶段学生在“新概念作文”的影响下,对虚构的作文特别有兴趣。把夸大其词地写读书的痛苦、写学校生活的无奈、写老师的无知丑陋当作时代的潮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自己的“酷”,一时间文风很虚,很浮,却无一丝真情。
于是我在一次作文的训练中就要求学生写真。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不出现题目,而要学生谈谈小时侯有没有做过蠢事。想了一会儿,学生开始乱纷纷地发言:有的说,小时侯剪过猫胡子;有的说,小时侯曾把小鸡扔到河里;有的说,为了使种的花长得快些,曾把它拔高一些……等同学们都讲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要学生考虑两个问题:①你为什么要做这些蠢事?②做蠢事时的想法、做法及后果?然后就这两个问题在组里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必须发言交流。等到小组交流好以后,我又要同学自己想,从这件蠢事中你悟到了什么。当你有了“悟”以后,就可以马上写作文了。这时我出作文题《一件蠢事的启迪》。因为写的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学生很快就写好了作文。
第二天上课,我仍旧出了三个问题:①你为什么要做这些蠢事?②做蠢事时的想法、做法及后果?③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第一次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看组内同学的作文是否体现了这些内容,没体现的帮助他一起修改。第二次组里的同学分别修改别的同学的作文,并要把你的意见告诉被批改人。在这样的互批互学中,学生由于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因此极感兴趣,在学生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主体意识始终贯穿在辅导、写作、批改之中。然后老师总结,说这次作文之所以会那么顺利地写完,那么顺利地改完,关键在于写了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的事,并有自己对这件事引发的感悟,所以写得又快又好。再加上全程自主的写作、讨论、批改,更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体现。
教师要多让学生自评自改,还批改权于学生。在批改中要确立以欣赏为主。不挫伤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小小的成功的喜悦中,养成争强好胜的竞争心、上进心和事业心。努力让学生养成自改的良好习惯,这才是终身有用之功。
叶圣陶老先生曾告诫我们:“教作文要教在思路上。”作文的思路是学生主体观察思考的思维之路,老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而教思路又要善于教“感知”,对事物的观察、体验与感知,最后达到“解悟”。“茅塞顿开”是写作的前提。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主体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独立写作、修改、评判的习惯。
所以作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出我”、“现我”、“评我”,写自己真切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人物事物。在作文内容上有我所见,在语言表达上有我所长,使各类知识为我所用,在作文实践上有我所为,让学生真正地主体地发挥个性才能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