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系列研究”课题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写作课程,这一写作课程主要突出了三个特点:1,有效运用新课程的阅读教材指导写作,以读促写;2,有机整合新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教材推动写作,以活动积累素材;3,有序地进行写作系列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这三个维度的选择依赖于以下理论的支撑。
一、课程论基础
写作课程属于教学论范畴,它是指教学双方共同完成的一种以使学生获取写作能力、凝集真挚情感、塑造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是—个知识系统,而是教学的安排。它包括了目的、内容、结构和程序的安排、设计和实施。目的即课程的价值,内容既包括学科内容(阅读与写作知识),也包括行为内容,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活动,还包括隐性的课程内涵。结构和程序涉及教学计划,即教学内容的具体时间和顺序安排。
1,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
叶圣陶认为习作课程的主要开课目的为学生会写“文理通顺”的实用文章。他说,“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叶老把会写文理通顺的“规矩文”作为写作课的基本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继承了叶老的这一写作思想,面向绝大多数学生,也把会写“规矩文”作为写作课程的基本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也继承了古代写作理论的精髓。我国古代写作理论认为文章写得巧不巧最重要的是知“规矩”,强调“规矩”是可以学可以教的。南开大学徐江教授说,现在“大学的语文水平一年比一年差”,“让他们写个东西,废话一大堆却一直不能切入主题,写到了主题又是一堆套话、虚话”,“很多学生甚至日常的交际写作都不能达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学生写作随心所欲,遍地僵化的散文体式、小文人语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初中阶段写作目标主要条目如下: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从这些条目中,不难看出大纲对“写作取向”的规限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写作能力”,即大纲所规定的“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日常应用文”等文体。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情真实健康,有自己的创造。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历来所坚持的写作取向继续贯彻。
写作课程的性质是由写作课程的价值取向即它能满足我们什么需要决定的。本课题写作课程的性质即价值取向是为了适应实际需要。
叶圣陶先生也主张写作课程以“适应实际需要”为价值取向,他说,“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叶老主张把学写实用文章作为写作课的主要任务,叶老说:“为练习者终身受用计,这类文章的写作正该着意练习。”
巢宗祺、雷实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谈到。“中学写作课程的价值指向是生活需要和人生发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实践的每一步。都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方法策略之下。一对照,我们的写作课程实在显得过于朦胧含混粗线条。许多高校学生还组织不了一次专题学习讨论,还不了解论文的基本规范。不足为奇,因为根本就没学过此类相关课程。在宝贵的中学时光,大家都在搜索枯肠做‘文人写‘美文呀。那么。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见,将‘文体不拘一格“边界完全消除的散文作为中学写作教学的主要样式,可能是个悼论”。
借鉴美国母语教学的基本导向,是“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成为一笔经济财富”。这个连环,不仅适合于个人,也适合于地区以至国家。不但是阅读,听、说、写也是这样。美国的企业录用提拔职员,特别是管理层次的人员时,特别重视交流技能,其中听、说,尤其是写作能力占重要的分量。
二、写作学理论
1,关于写作规律写作学理论指出,无论哪一个天才的作家,对写作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从生活中,从前人的作品中,以及从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技巧。写作作为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有着自己的规律。从写作的基本过程上来看,需要掌握从材料的采集到文章的构思,以及表达和修改的一系列工作的特性。从写作的对象来看,则有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内容。从写作的技巧来看,我们既需要学习传统技巧,又需要掌握一些与时俱进的现代技巧。从写作的文体来看,不了解—些文体的基本规范,就难以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要学习、掌握各种文体规范。通过各种文体的学习和练习,逐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既能潇洒自如地写出合乎规范的各种文体,又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打破规范,进人自由创造的境界。
2,关于写作体系何永康先生主编的《写作学》就是从写作对象和规范文体角度建立写作体系。《写作学》是这样进行编排:写“人”,写“事”,写“景”,论说,说明,小说创作,散文创作,诗歌创作,思想评论写作。杂文写作,文艺评论写作,应用文写作。这样的写作体系可以更好地体现写作训练的系列化原则,因为不同类型文章的主题与题材的选择、结构和语言的安排、写作技巧的运用各不相同。
3,关于课程依据写作课程建设的客观依据是学生作文的心理流程。写作过程首先是由写作动机开始的,而写作动机是由外来刺激引起的。外来刺激可以是一件事、某种现象、某次聊天、某次活动……这些外来刺激作用于大脑神经中枢,并且和神经元中留存的情绪记忆结合在一起,萌生最初的写作冲动或者说是“要求”、“欲望”、“动机”。这种最初的写作冲动是模糊的,如果不强化,有可能抑制下去。所以,接着需要凭借这种写作冲动,从记忆的储存库中提取种种表象和对生活的感悟等。甚至需要反复观察有关事物,作些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对调动起来的种种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形象积累,进行种种选择剪裁,有时还要拆散了重新组合。这是一个在脑海中反复多次的解构、建构过程,这—过程即构
思。然后用文字表述出来。初步固定下来,成为文本。
4,关于研究重点根据学生写作的心理历程,写作课程重点研究的就是三个方面:写作源泉性、动机与兴趣、策略与方法。
①写作源泉性人们获取知识、积累写作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是采摘生活之树上的硕果,一是吸取书籍之花中的甜蜜。亲自参加生活实践,认识自然景观,思考社会现象,观察、调查了解生活,这是直接经验。生活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但如果不留心观察,不仔细分析,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老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活动课程之于写作课程的价值便在此。但人们不可能事必躬亲。这样就可借助书籍来获取知识,积累素材,这就是间接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者构成了写作的源泉。
②动机与兴趣少年儿童总是善于联想,模仿是其天性。写作心理学指出,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触及学生心灵的范例,可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引起写作冲动。课堂中,教师饱含激情的话语、启发想象的情景设置、切合积累的写作命题都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③策略与方法写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复杂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写作学强调学生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指导。
三、系统论与结构主义理论
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就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写作教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教学的对象、写作的内容、教学的主体。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布鲁纳说:“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什么是“结构”?结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基本方法、基本序列、基本原理、基本观念。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学生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掌握知识之间、知识与事物之间、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满足于只掌握零星经验、知识的简单结论。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从心理学上来看,掌握“结构”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比只掌握个别事物更为有利。新教材的写作教学只提供了写作话题,而缺少最基础的写作结构体系,而对于复杂的写作来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的写作体系。
张志公先生对于系列教学曾经有这样的看法:“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季羡林先生在《谈写作》一书中谈到当前写作无章法现象时,说:“文章形式要讲究章法,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不同的文章形式,如何谋篇布局,要系统学习。尽管新课程淡化文体,但淡化并非不要,只是不刻意强调,不文体至上,写作还是要有—个具体的分层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