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华
课新标倡导: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在习作实践中指导习作。究竟“用什么来教”更有效?教材虽然提供了一些例文,由于这些例文不是出自学生身边,学生关注的仅是“怎么写”这一外在的言语模式,很难唤醒和激活学生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内在欲望。而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习作资源,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利于教师找准学生现有习作水平和思维激活点,增强指导效果。
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我的自画像”。
生1:我叫余飞达,今年10岁了,我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高高的鼻梁。(班级中有五人这样写)
生2:我叫钱程程,长得很一般,小小的眼睛,鼻子不大也不小,就是嘴巴有点大,两颗大门牙总是合不拢,有时吃吃那样零食,有时吃吃这样零食,可总是瘦瘦的,长不胖。这个先不说,先说我左眼下面的那颗黑痣吧!黑黑的,大大的,人家都说那是一颗掉泪痣,这个让我非常苦恼。
生3:我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头上有两个顶(旋),别人都说,一顶好,二顶坏,三顶是个大妖怪,可我就不信。
生4:我长着一双大眼睛,还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
于是,我把这一资源保存下来,在指导学生相同习作时,我投影出示这四段话,学生一比较便知:生2和生3抓住了自己的外貌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生1和五个雷同者显然是照同一篇例文写的,生4描写的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不叫特点。
这一资源的利用,不要教师半句讲解,学生便明白哪些是可以肯定的,哪些是需要纠正的。它给学生的启示不再是单一的写法训练,而是融观察、发现、表达于一体的习作历程。
小学生习作需要指导,但指导不是统一形式的简单告知和硬性规定。它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顿悟、豁然开朗和主动建构。
比如五年级上册习作1,要求把老师外貌、性格某方面特点或帮助、教育自己的小事写具体。究竟怎样写具体?我截取了上届学生习作中一个的片段:
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一起扔沙包,不小心扔到了刘老师,我们向刘老师道歉,刘老师原谅了我们。
由于该生站在第三者角度去叙述,而没有转换角色去体验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及内心活动,描写笼统而不具体。于是,我以此为资源进行了指导:“让我们从各自体验想一想,沙包扔到了刘老师,她有什么表现?她会怎么说?怎么做?小作者呢?”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由于学生的习作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而敏锐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