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德泉
语文教学离不开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媒体中的宠儿的多媒体,更是语文教学的最好伙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笔者想打几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
●数学上的辅助线
凡是学过中学数学几何部分的人都知道,在做几何题时,经常会用到辅助线。面对一道几何题,你就这样做,也许会很复杂,甚至根本就无从下手,但只要你准确地作出辅助线,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有时就像作这辅助线,没有它,也许教学难以进行,或是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有了它,则会事半功倍,收到奇效。如《秦兵马俑》一文主要从“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呢?这里当然要让学生多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理解。然而,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如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展示秦兵马俑的“规模”和“个性”,他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会更深。再如《七律·长征》一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字里行间表达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呢?我们自然要让学生精读、想象、感悟,但对于身处平原、都市的孩子来说,要想有多么深切的感受是很难的。此时,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巧妙地安排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甚至是有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电影片段,学生心中的情便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他们对于红军长征之“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红军的“不怕远征难”也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全诗的意境就会在他们心中形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此时,如果再让他们读这首诗,他们自然会饱含着情感去读。
●化学上的催化剂
化学反应经常要用到催化剂,催化剂既可以促成化学反应的生成,又可以加快反应的速度。同样,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也就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由于学生对周总理不太了解,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太了解,靠老师的说教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很难营造那种悲痛的气氛的,而此时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重现当年首都各界群众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情景,学生的情感必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中的感情基调必然会朝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再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要进行说写训练,而这种训练通常必须在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进行,此时,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催化”这种情感。如《船长》一文,展示了一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感人至深的船长形象。在教学描写船长沉入大海时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的一段时,不少老师都会安排说或写的训练,如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船上的水手、乘客以及船长那贤惠的妻子、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深情地呼唤船长(自己的丈夫、儿子、父亲):“,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 ”交流时则由老师根据不同人物的“呼唤”,以“船长”的身份来回应:“朋友(亲爱的、妈妈、孩子),不是我不想回家,。”此时,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的画面,加上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心中的那份情定会被完全“催化”出来了,他们一定能“进入”那个特定的情境,融入到在场的人群中,自然有许多心里话要说。
●音乐上的伴奏带
凡是歌唱演员演唱,都要用到伴奏带,这伴奏带可以使演唱效果更好,观众可以得到更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弥补演唱者在个别环节中的不足。多媒体的运用,就像这音乐上的伴奏带。比如说,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字的笔顺,老师当然可以把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给学生看,但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看着电脑中显示的一个字的书写流程,他们不是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吗?再如,教师范读时,加点背景音乐、背景画面,效果不是更好吗?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多样化地展示学习内容、学习要求,采用更多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会生动很多,自然更受学生欢迎。这就如歌唱,观众当然也喜欢听清唱,可一直是清唱,观众又会怎样看待呢?他们也许更喜欢有伴奏的演唱。当然,运用“伴奏带”,必须杜绝“假唱”,“伴奏带”只能为演唱服务,只能根据演唱的需要来选择、调整,而不能“对口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跟着课件走,不能受课件的束缚,而要把课件制作成菜单式的,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随时调动、调整。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巧妙地运用这门艺术,才能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