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霞
【摘 要】随着网络在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不少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造成了不良后果,有些行为已经影响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的有序发展,甚至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安全,这已成为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能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促进中学生在网络时代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原因;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学生网民达7600万,在网民身份中所占比例最大。在2.53亿网民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有68.1%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对工作和学习有帮助[1]。可见网络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学生是活跃的网络用户,他们使用网络开阔视野,拓展交流渠道和交流对象,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有些中学生由于不适当地使用网络,产生了对他人和社会不利的行为,即网络行为失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网络行为不仅包括发生在电子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活动,还包括那些不在虚拟网络空间发生,但其发生又直接依托和密切关联着网络的行为。[2]因此,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既表现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也表现在不适当使用网络后引起的不良行为中。目前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经影响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的有序发展,甚至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安全,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掌握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
●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
社会舆论的外界监督和人们自律的内在约束是传统社会中共同制约人们行为的力量,而网络行为由于其开放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点,使舆论监督难以发挥作用,中学生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弱等特点,更容易诱发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传播精神垃圾等不良网络行为。目前,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热衷于网上聊天交友,不重视现实的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所城市的实地调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了《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报告认为网瘾是对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网络行为,目前中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有超过两成的网瘾青少年人际关系不和谐,近半数(49.22%)的网瘾青少年上网是为了聊天或交友。[3]而非网瘾青少年则较倾向于“获取信息”、“学习或工作”等实用性目的。许多中学生认为网络中更易获得同情和支持,遭受现实人际交往挫折和不良情绪时,更愿意在网络中宣泄情感,获得慰藉,因而热衷于网上聊天交友,使得现实的人际交往更加欠缺,导致在现实中出现问题时,不愿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
2.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人生观和世界观被扭曲
有些中学生深受虚拟世界的影响,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暴力游戏将赢家设置为经常“杀人”的角色,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玩家为了游戏获胜,就会尽可能多地去“杀人”,有些“人”被“杀”后还能“复活”,扭曲了他们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懂得珍惜生命,当遭受批评和惩罚时,一些中学生出现了诸如暴力对抗等极端行为。例如某初中生沉迷网络游戏,厌恶学习,由于相信会像游戏中一样会有转生、天堂和地狱,在向游戏中的英雄写下遗书后,模仿飞天跳楼自杀,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失。而另一位初中生因为玩游戏回家太晚,被母亲责骂几句后,竟纵身从四楼跳下以示抗议,导致手腕和大腿两处骨折,造成惨痛的后果。
3.浏览不良网络信息和上网时间过长,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许多中学生把网络当作娱乐工具,过分依赖网络休闲娱乐,每当网络中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上网时经常不由自主地延长上网时间,挤占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的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降低免疫力,引发各种疾患,损害身体健康,例如某中学生因连续几天玩游戏,导致视网膜裂孔。有些中学生价值观念模糊,是非辨别能力差,不能抵抗垃圾信息的干扰,热衷于浏览传播不良信息,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力等多媒体信息,影响心理健康成长。
4.缺乏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技能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网络犯罪行为初露端倪
有些网络使用技能较好的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居然通过攻击境内外网站、盗取他人网络账号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能力。例如,2007年呼和浩特市某高中生由于攻击政务网站,在家中被警方抓获,后来据其交待,他先后攻击过2200多个境内外网站。另有浙江某高中生,利用网络知识耍“小聪明”,窃取他人QQ号及密码后,就以QQ主人的身份,肆意实施诈骗犯罪,不仅破坏了网络秩序,也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
1.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和网络规范的缺失
美国学者帕特·华莱士指出,“由于互联网上人们感觉到无拘无束,加之彼此距离遥远,所以经常采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用的伎俩而很少对言行的不良后果负责。”[4]并有研究发现,发生在网上的谩骂、侮辱等比面对面的争论要激烈得多。网络的这些消极因素也对中学生造成了影响,使他们在缺乏有效制约的网络空间中更容易为所欲为。有人认为,“中学生网上偏差行为的原因是使用者自身的素质不高和网络本身的混乱环境共同作用下造成的。”[5]混乱的网络环境亟待相关规范来整治,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机构与组织也制定了一些网络社会规范,但这些规范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套对人们行为具有约束力的网络社会规范。一方面现有网络规范不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的网络规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现有规范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和对违反网络规范的行为惩治不力,降低了网络规范的约束力,造成网络规范的缺失,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和遵守网络规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中学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第二性征等新的身体特征开始出现,许多人既好奇又困惑,正处于不断成熟的心理也更加敏感而脆弱,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友谊和交流,渴望自我独立,对新生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如果在现实中受到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以及感情挫折等问题时,特别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认同和支持。但现实中这些需求却不易得到满足,而网络可使用户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无压抑感和平等性等特性,使中学生容易从网友那里获得尊重、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慰藉,这使中学生容易将网络看作释放自我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但是,由于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不成熟,有些中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为了追求刺激,标新立异,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甚至把黑客行为当作英雄行为而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发生偏差,引发网络行为失范。
3.现有教育模式滞后于网络发展,中学生上网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虽然网络已经在中学生的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络发展的创新性未得到足够重视,现有的教育模式落后于网络的发展,中学生上网欠缺有效的指导,造成尴尬的状况:一方面中学生对落后的教育模式不满,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还未得到有效的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改革落后于网络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网络的依赖增强。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网络融入目前中学的教育模式中,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4.缺乏系统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不良行为的日益增多,数年前我国就开始倡导对中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也采取了包括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等措施。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安全防范意识不高、道德水平不高的中学生,在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下容易产生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许多中学生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具有很强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网络社会,不是脱离现实社会单独存在的,而是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网络社会也需要遵守类似现实社会的独特道德规范。另外,一些学校、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但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未能结合中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使用,致使许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中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规范中学生网络行为的对策
有学者指出:“如果我们根本不可能让网络消失,也根本不可能让网络不产生任何负面消极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武装孩子,为孩子们搭建起一道牢固的心灵防线。”[6]针对目前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必须采取下列措施来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
1.加强网络规范建设和现有网络规范的学习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反映,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网络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网络规范的约束和引导。首先,完善网络规范,使中学生上网有可参照的行为准则。其次,加强对现有网络规范的宣传学习,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根据笔者在2008年9月对广州市八所中学学生的随机访谈,发现中学生对现有网络规范不甚了解,对个别网络规范只知其名称,而没有掌握具体内容。例如,对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早在2001年共同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学知道有这个《公约》,能说出具体内容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至于国外一些协会和机构制定的网络行为规范,例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的六种不道德网络行为类型、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的十条戒律等,知道的中学生非常少,更谈不上遵守这些规范。上文提到的呼和浩特市某高中生,在被警方抓获之前,还以为自己能够攻击境内外网站,是自己能力的表现。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应注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有关网络法规的各项规定”。[7]使中学生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处理好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的关系、个人权利与社会权益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够自律自爱,增强自我约束力。
2.中学生要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中学生要认识到,网络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便利生活和掌握新知的工具,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工作协作和情感交流的工具。
其次,中学生要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使用网络的技能和方法。上网时有明确的目的和需求,知晓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判断能力,能够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源,能有效地交流和处理信息。
第三,理解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能恰当地运用网络这个传播与交流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是网络资源的规范使用者,而且能逐步成长为网络资源的建设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与联系,将网络看作是学习的工具、资源和手段,看作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良好的互动和参与,使网络成为展现自我的平台。
3.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相关部门互联互动的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网络中“出现了大量在现实社会中相对较少出现的诸如专制、邪恶、侵犯、病态、欺诈、损人利己、不负责任等种种丑恶现象,以新的形式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8]要抵制这些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除了中学生自身的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相关部门也要群策群力,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网络在中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主动提升自己的网络知识与技能,监控和指导中学生的网络行为。一方面家长要树立防范意识,了解网络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危害,能以恰当的方式监控孩子的网络行为,促使中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要多方面了解孩子上网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当孩子沉迷网络时,能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干涉和空洞地说教。
其次,学校要建设能够适应网络时代教育挑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1)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现实活动中来,以此减少上网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网络有效地融入传统教育中。通过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与技能,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有效应用网络资源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指导中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应用,树立良好的网络行为的榜样。(3)丰富校园网上的资源,发挥校园网在道德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强化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丰富校园网资源,在校园上开辟网络道德教育园地,将校园网建设成中学生喜爱的网站和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例如,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学校利用网上党校、团校、演讲、知识竞赛、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生动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4)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对不良网络行为及时做出惩处,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社会上各相关部门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1)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体,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提高中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2)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委、学联、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以及教育部门等各种机构和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有主题、有意义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使中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3)完善上网导航工程,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救助的网站。建立中学生网络导航网站,宣传优秀网站,指导中学生上有益的网站,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文明建网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例如,团中央、全国学联、文化部等八家单位已经推出的网络文明工程,有待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同时,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救助网站,帮助出现网络沉迷和遇到各种挫折与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使他们树立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4)创建绿色网吧,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据调查,除了家庭和学校,网吧成为中学生主要的上网地点。普通网吧的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建立绿色网吧可以解决信息污染,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5)网络技术人员应利用技术手段,开发先进的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资讯和网络垃圾的控制,加大屏蔽力度,减少中学生与网络不良资讯的接触面。(6)网站和网络资源建设者应开发符合中学生需求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资源的针对性,满足中学生对适用资源的需求。
第四,家长、学校和社会等要加强沟通与配合,为中学生健康上网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和良好的环境。通过家庭与学校的配合,社会有关部门与学校的配合,公安、文化、工商、电信等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大对网络垃圾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打击力度,加强各有关部门、团体和各界人士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制约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对已经做出不良网络行为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及时纠正错误。
4.加强对中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
中学生是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逐步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独特群体,社会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使中学生上网时会不断出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及时关注,需要有关专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及早采取行动,预防这类问题的产生和现有问题的有效解决,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既表现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也表现在不适当使用网络后引起的不良行为。针对目前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和引起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加强网络规范建设,组织中学生开展现有网络规范学习,帮助中学生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使用网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信息选择与处理能力等恰当使用网络的举措,是规范中学生网络行为的重要措施。同时,家长要提升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学校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网络时代教育挑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将网络融入传统教育中,指导中学生有效使用网络。另外,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相关部门互联互动,构建起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使中学生形成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相关网络规范以及法律,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将网络用作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拓创新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使中学生能够规范、有效地使用网络,从而促进中学生在网络时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8/07/23/5233.htm
[2]李一.网络行为失范及其判定标准.广西社会科学,2007(8)
[3]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http://campus.chinaren.com/20080118/n254748895.shtml
[4]帕特·华莱士著,谢影等译.互联网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何双海.浅析中学生网上偏差行为及其预防策略.华中师范大学,2007
[6]翔宇.网络素养教育:E时代的少年必修课.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3/08/content_1692561.htm
[7]赵艳萍,吴子国,徐景升.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7)
[8]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