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国家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09-03-13 05:11王韧农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途径创新意识

王韧农

摘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战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高等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86—03

一、國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我国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大的飞跃。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完备的网络系统,高等院校是该网络系统的主体之一。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累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战略。江泽民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认为,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政府的基础;二要建立一些在创新过程中对国家有影响的创新学科;三是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和传播,让创新理念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民族追求。他认为“高校的教育创新在国家整个创新体系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平台是前沿专业学科,因此高校是开拓和承载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提升全社会创新精神的思想宝库和动力之源。可见,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我们认为: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江泽民同志指出 :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国 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两者兼具,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工程中都有一席之地,都肩负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大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的重任。

三、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里强调的是研究事物的态度和培养思维的方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这里强调的是经验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创新意识需要大学、社会的土壤培植,需要大学、社会的土壤养成。

(一)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机制

2007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计划中,学生是项目的主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验。成果不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目标[2]。该计划关键是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牵动作用,为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产生了连动效应。据悉,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向参与的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项目经费支持等。到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已经批准120所高校立项实施6000多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的高校普遍认为,该计划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3]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业教育有机融会

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全新概念。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观念。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其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当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之后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又于2000年和2002年相继组织第二、三届竞赛。这样,在大学中进一步开展了创业教育。与世界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问题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出的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创业意识比较低。因此,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在心中播下如何去发现和创造、如何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多财富的种子,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是一种推动的“源泉”。创业是创新的重要方面,创业的核心是创新。[4]培育创新意识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在江苏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提出,高校要从创业教育是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江苏的主动回应的高度去认识。

(三)营造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良好氛围

1.高校党政、上下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温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创新队伍,要培养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顾海良校长认为:杰出的教育家应该就是创新的教育家,高校要实施创新理念的教育教学规划。高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十一五”期间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要举措,只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创新学生活动方式与载体,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上下营造创新、和谐、宽容的校园氛围,才是与时俱进的,才能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教学渗透融会,全方位的变革,破除体制性障碍,创新大学。创业教育是对现有的专业教育的延伸与补充,是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曾经在一次会上说,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教师的理念、实践能力、教师队伍等要有所创新。如:江苏大学推动教授上讲台,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导师团”、“大学生学习中心”,不同专业的知名教授轮流值班,对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引航、个人生涯设计、个人困难解惑等全方位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学们说“教授们不仅走上了讲台,还走到了我们身边”,该校袁寿其校长深有体会地说,“优秀教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上,更在于他们给学生带来的追求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研究问题的方法”[5]。教学管理部门要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学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

3.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力。在开展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方面一些高校已先行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融会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指导”创业教育格局。江苏大学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总结的目的在于提高,要善于发掘典型,采用交流会、座谈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学习交流,发挥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使创新创业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四)项目牵载,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实践,必须走出课堂,在实践中锤炼。如: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科技创业”选修课;北京大学成立了创业中心,鼓励、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西安交通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立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学生科研课题小组,创立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此外,一些高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等。中南大学教授郑洲顺认为“只要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即使失败也是一种体验,也是可以允许的,关键在于这个过程给学生带来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收获”。

(五)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物质保障体系

实践需要物质保障。对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与创业,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大力扶持,设立相应的物质保障体系。据教育部消息,从2007年到2010年,国家将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000个创新型实验项目,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型实验,每个项目可以获得1万元的经费资助。浙江省也投入资金以“新苗人才计划”名义开展创新训练计划立项。一些高校也作了配套资金支持。如: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于2006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 2008年上海市设立“大学生创业投资接力基金”;[6]南京大学2007年配套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江苏大学设有“大学生科研立项”基金等。這些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思想、勇于创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但距社会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标准仍有很大距离,温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鼓励创新、创业的物质保障体系需要以制度确立,纳入政府和学校预算;需要向社会宣传,引人社会资金的投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只有养成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富有创业精神,才能树立创新目标,获得创新成果,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sipo.gov.cn/sipo2008/ztzl/hylt/dejczlyfmgjlt/200804/t20080411_374790.html[EB/OL] (2008-12-10)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2][3]杨晨光.“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全新视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述评”[N].中国教育报,2008-11-16.

[4]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

[5] 高鸣,张鸣平. “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江苏大学多举措打造创新型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6]计琳.“5000万元助学生创业企业成长——上海设大学生创业投资接力基金”[N].中国教育报,2008-11-20.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 Requir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ANG Ren-nong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 strategy to promot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s the mainst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 students promise the future of a state or a nation, s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ecome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cientific to practic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probe and research on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ultivating scheme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培养途径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探微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斯坦福再得福布斯最具创业精神大学榜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