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香
摘要:随着国内高等学校合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高校内部各学科问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学科边缘的交叉融合,出现了新的交叉学科。如何将综合性大学的潜力充分地释放出来,如何将学科齐全的优势变成跨越发展的资本,开展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1-0091-02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当代科学、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结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结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变成一个科学。我们称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科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并将进一步证实马克思预见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纵观20世纪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目前的发展趋势,学科的单生性越来越弱,需要依靠不同学科的共同支撑。譬如生物医学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还必须依靠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信息科学家、环境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工程科学家等不同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据有关专家预言,未来生物医学的重大突破必然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来实现。一些国际著名的大学近年来都投巨资成立了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机构,集中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再譬如当今的“健康”概念,由原来的不生病而转变为具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就有专家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新模式。高等院校学科齐全、人才集聚,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有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实力,易于形成新的学科及学科群,是交叉学科诞生和推广的基地,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潜力和优势。
首先,我国大学传统上采用单学科的研究模式,专家、教授主要是按照专业和学科进行单一的研究,每位研究者在自己的领域向纵深方面发展。随着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太学的迈进,许多学校成立了以院系主导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的基层研究单位。这种组合模式,有利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形成交叉融合的学科和学科群。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方面,高校利用学科基础,易于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因此高校一直是我国科研的生力军,承担了我国70%左右的重大科研项目。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依托院系设置跨院系、跨学科的组织机构,在不改变成员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迅速组织更大的跨多学科科研队伍,有效地保证研究队伍的稳定性和活力。
其次,大学是知识和知识创新研究的主要集中场所,这里汇聚了一批高端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都是大学学科发展、知识创新的生力军,是跨学科研究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具有许多其他单位或机构不可替代的功能。另外,跨学科研究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方式是科学创新的灵魂。
再次,当代任何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不仅要求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主要部门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系,使一个学科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采取多学科联合探究的方式产生重大突破。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校,能够形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平台,易于产出创新性成果,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立仅仅30多年而出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日本筑波大学的经验就是打破学科壁垒,实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
2高校跨学科研究及交叉学科的形成,就是要打破单一、封闭、僵化的学科体制,进行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我国高校在跨学科研究中存在着运行体制、运作模式、观念意识等方面的束缚,研究水平较低且重复严重,跨学科研究还缺乏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建制基本上是按学科划分,资源分配主要以现有相对固化的成熟学科和专业为根据。人员编制、组织机构、研究生招生、本科教学以及财务制度等都限制在单一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院系,绝大多数是无固定编制、无办公用房、无日常运行经费、无运行体制保障的“四无虚体”,缺少跨学科的特征和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保障机制,制约和束缚了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受到传统单一学科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以及传统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限制,科研人员不善于、不习惯与其他学科的人员进行交流,一个学科的专家很少会把自己的研究介绍给外行,学术视野也局限在本学科和专业的范围内,缺乏跨学科、多学科学术交流和交叉综合研究的意识,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特别是学术壁垒使得一些科学研究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难以协调和集中多学科的优势去申请重大跨学科项目,开展多学科合作项目的研究。
一些学校缺乏战略思维,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到位、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建立有关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机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有的高校即便是设立了相关的机构和组织,但运行不畅,有的甚至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凝聚多学科研究的作用,没有形成适合跨学科研究特点的成果认可与评价办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等。最终造成了由于管理力度不够而认为交叉学科实施困难,从而放而不问,束之高阁,使得学科交叉研究停滞不前,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学科团队。
3针对学科交叉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已经形成了单一学科研究的传统观念和组织模式,对高校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学科研究就是要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在某些领域形成以学科交叉与重叠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因此,一要突破科学人员单一学科研究的传统观念,形成学术思想交流、学科方法互补、团队合作创新的新观念,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融合;二要结合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众多的特点,经常邀请从事前沿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系列讲座,催生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减少门户之见,形成合作之风,为交叉学科融合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吸引更多的老师开展跨学科研究;三要通过科研管理的杠杆作用整合学科资源,鼓励学科交叉,促进跨学科研究,积极组织、协调、凝聚多学科力量形成学科研究机构,推动跨学科研究发展。
比如。由于交叉学科与某些学科相关,但又不属于该学科等自身的特点,在项目基金的申请、年终考核、奖金、津贴等都存在争议和体制等方面的障碍。鉴于这种情况,高校应该设立学科研究的专项启动基金,扶持跨学科研究项目,汇
聚跨学科研究团队。
综合性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聚集、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的优势,拥有掌握学科前沿技术的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智力资源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这些要素都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因此,要充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鼓励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有效地组织、协调多学科的力量,通过理与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
由于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跨学科成果的评价也十分复杂。目前我国对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定性的,缺乏定量分析,缺少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致使有些很有见地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就目前跨学科研究来看,项目申请数量少。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因此,建立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我国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规定了软科学成果评价应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和标准,对成果的质量、水平等进行审查、评价,并作出相应结论。该办法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明确规定了六项指标:一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科学价值和意义;三是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四是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性;五是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六是科研规模和效率。这些办法对我们进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很具有指导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确保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专家得到他们应有的学术地位?如何才能在进行学术认可和晋升时不被视为外行、杂家?如何正确看待跨学科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重视、探索和研究。
跨学科研究要实现质的突破,就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兴前沿学科进行纵深探索。高校要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整合全校范围内的多学科力量和资源,建设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研讨和提炼重大科技问题,形成跨学科跨院系乃至跨单位、跨部门的重大研究项目,以项目带动平台建设,以学科交叉构建共享体系。
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跨学科研究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往往都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学科的复杂问题,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由于传统学科的专业面较窄、专业界限较明确,而跨学科研究更需要跨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开展跨学科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努力培养出具有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创新动机、良好的群体意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诺贝尔曾说过:“各种学科领域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问题,应借助于其它有关科学知识。”跨学科研究突破了本学科固有的思维模式,触发灵感,产生顿悟,创新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跨学科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往往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比如上世纪的计算机学科、半导体材料学科、高分子学科、生物电子学科等都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而这些学科都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学科本身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更能够促进新型跨学科的研究和开展。
总之,跨学科研究与教育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它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的探索,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加快学科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