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玲
[摘 要] 学生的差异性即参差多态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在学生的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 差异性;情感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2-0010-03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一个人的存在对于世界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既然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与众不同,那么教育理所当然应该为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服务。教师更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需要教师在自身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体会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塑造学生参差多态的人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一、学生的参差多态
课堂教学中,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师多种情感体验的源泉。学生的差异性有多种表现方式。
1.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念。他在《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中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为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合作教育学的代表也深知:“儿童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这种来自生活世界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对学生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大环境造成了学生的参差多态。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也就是说从生命的起点开始,学生的差异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家庭所处的居住区域和社会关系带来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习俗、不同的阶层地位造就了学生的早期差异。
2.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体系是不同的
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每个个体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能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能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际智力,自然智力。每个人身上的这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关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理科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擅长美术,有的学生擅长音乐。同时,即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例如同样是学习美术的人,有的学生擅长油画,有的学生擅长国画。
3.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
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了以下几种学习风格类型:
(1)场独立型—场依附型学习风格
场独立型者倾向于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分析与判断事物,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场依附型者往往依赖于外部参照系来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或同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或干扰。
(2)视觉型—听觉型学习风格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学生群体中除了极少数视觉学习风格与听觉学习风格均衡和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有明显优势外,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视觉学习风格和听觉学习风格失衡的状态。
(3)趋同型—趋异型学习风格
在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趋同型学习能较为迅速地同化新的知识信息,并进行心理加工,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趋异型学习者则倾向于将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与新接收的知识信息进行精确比较,善于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
(4)冲动型—反思型学习风格
冲动型学生往往根据部分信息或粗略信息就急于做出反应,学习速度较快但是不够扎实;反思型学生则倾向于审慎思考问题,反应速度较慢,但是准确率高,知识扎实。
4.学生的人格与知识不同的
一些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大五”人格理论,描述了人格主要纬度的超级特点: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从这五个方面可以思考学生的人格,分析他们的情绪稳定性与责任感,是外向或者内向。研究气质的科学家也对气质作了分类。最著名的分类法由亚历山大·切斯(Alexander Chess)和
斯特拉·托马斯(Stella Thomas)提出的。他们认为气质分为三个类型:易养型,通常情绪乐观,能够迅速建立常规,并容易适应新的体验;难养型,通常反应消极,具有攻击倾向,缺乏自我控制,而且接受新
体验的速度较慢;发动缓慢型,不太活跃,多少有些消极,适应能力差,反应强度低。
二、如何从学生的参差多态中获得快乐的
情感体验
1.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在交往方式、交往时间、关注程度、期望水平、积极评价方面的差异,往往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既没有优异的成绩,也没有张扬的个性,也没有斑斑劣迹,只是静静地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常常被老师忽视。”教师对待学生的差异往往导致教学中的不公平。如上所述,学生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之处,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公平对待。对待智力差异,教师首先不能歧视智力较低的同学,其次要公平对待每一种智力,不能仅仅将拥有言语及逻辑智力这种能在应试教育中体现优越性的学生当作优等生,而对其他智力类型的学生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其“不学无术”。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气质,人格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争取在教学中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学生在课堂上有着起点和终点上的差异。教学活动不是消灭这种差异,也不是达到学生的完全一致,而是针对起点上的差异,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螺旋发展中发扬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在最后获得更高层次的更为完美的差异性。
2.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如果将课堂比作海洋,那么学生就是发源于不同山峰,流经不同地方最后汇入海洋的河流。教学中不能只看到海洋,而忽视了源源汇入其中的河流。“既是人为,又是为人的教育,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过程。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师生,无序的噪音,使得教学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 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就必须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学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又高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3.将整个教学课堂当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生态系统,它也需要在多样性中寻找和谐。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要素之一,是课堂生态环境构建的主体,因而学生差异是课程教育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因素。教育生态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乃是这个多样性世界的自然,一切与我们不一致的人和观点不仅都有权利存在,而且很可能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有利,因为同那些与我们有差异的人或物对话,可以与我们相互作用,不断生成新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需要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我们必须抛弃一个唬人但错误的观念:不断增长的差异性会自动地带来社会紧张与冲突。一百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目标,那么他们之间就会进行交易和合作,进而形成共生关系,这对大家都更有益。只要有适当的社会安排,差异性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文明。”文明的创造就是在一个个差异的碰撞中进行的,教育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如此,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要鼓励差异和良性竞争,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347页.
[2]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http://www.myzl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
[3][6]史亚娟,华国栋.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7(1).
[4]罗晔.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J].教育导刊,2003(6).
[5]约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8]托夫勒等.创造一个新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3-94页.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系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