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学术界有过一次大争论,焦点是我国教育方针除了提出全面发展以外,还要不要提出因材施教。争论并无结果,但主张不在教育方针中提出因材施教的学者也并不反对因材施教,因为全面发展并非要求人人都同样地发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从孔子开始就很重视因材施教。《论语》中有一段故事。子路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干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干起来。”公西华感到很奇怪,就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干起来。我有些糊涂,大胆地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的胆量太大,所以我要压压他。”故事所说的就是因材施教。宋代程颐就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因材施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人的身心发展差异,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差异。
人生来是有差异的。一是天赋有差异。一般孩子智商为100,有的孩子可以达到120,有的只有80~90。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很强,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很发达;每个孩子的思维品质也不一样,有的敏捷而肤浅,有的迟缓而深刻。二是孩子后天发育的环境不同。有的生在城市,有的生在农村;有的生在富裕家庭,有的生在贫困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会有很大不同。我们讲教育公平,是讲受教育权利的公平。不是说不顾各种因素而强求一律;相反,用统一的要求对待每一个孩子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也是不利于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的。几年前,我们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召开农村教育会议,会上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发言,他说,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因为他的功课不好,让他辍学,是一位老师劝他父亲说:“这个娃娃喜欢画画,让他上学吧。”父亲才答应了。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如果当时老师也用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要求他,可能他真会辍学了。在大家都有学上的今天,只有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才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很难培养出创新拔尖人才?就因为我们太讲求统一,忽视差异。学校趋同,要求同一,分数第一,没有特色。没有差异,没有特色,何来真正的质量?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古代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人上人,统治人的人;一种是人下人,被统治的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需要各种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我们要培养以亿计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千万计的管理人员,以千万计的科学技术人员。现代社会的职业有几十万种,行行都能出“状元”。
因此,我们今天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不要忘记教育的差异。这种教育差异不是说办学条件的差异,而是指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学校要根据办学的历史、当地人文地理的背景、学生的差异,办出特色。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多种课程和活动,提供给学生很多种选择。
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