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讨论课中的表现性评价

2009-03-11 08:33张文燕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新课程

张文燕

[关键词]新课程,讨论课,表现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68—04

在初中新课程实践中,讨论课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课型。它以探讨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师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课堂上展开论证,相互交换个人看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其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增强其创新精神都有着特别显著的作用。表现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具体方法,是基于活动而展开的评价。把表现性评价引入讨论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高质量地进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讨论课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作用

一、导向与激励——帮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去学。常规的授课,教师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却一无所知,难免被动。表现性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学生实现教师所期望的那种结果。在讨论课中引入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把讨论内容、目的和方法整合到评价量规中,并在讨论前发给学生,通过评价量规,学生得以了解教师预期的讨论成果和表现,对其讨论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就像射箭,教练需要事先立一个靶子,设定环数,还要指导射法,射手才能做到百步穿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的是要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主要方法、途径。另外,由于表现性评价不过分追求评价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比较灵活,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自己的空间,所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高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大有好处。

实际上,学生们在看到评价量规后,就已经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了,例如,在学习了大运河后,我结合大运河申遗活动设计了一节讨论课,讨论前,我就把评价量规发给大家,针对以往课堂讨论中学生容易空发议论的问题,我在评价量规中要求学生必须要用充足的论据,特别是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规范与组织——规范和组织学生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在规矩的圈子中“跳舞”。

讨论课强调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讨论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听”的过程中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习到新的东西;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合作而进步。因此,讨论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说”与“听”,学生不但要会“说”,还要善“听”。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在“说”与“听”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说不到点上。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做到论从史出,只是空发议论,不能够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偏离了主题。第二,说不清楚。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词不达意,语言啰嗦、逻辑混乱。第三,说不全面、不深刻。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或浮于表面。第四,不“听”。很多学生不能容忍相反的意见,结果常常把讨论变成争吵。第五,“听不明白”。有的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意见,但是,却不善于从他人观点,尤其是不同的观点中汲取养分,用以完善或调整自己的观点。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讨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发言积极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归纳学生的发言要点,以利于全班学生更好的接收同伴的信息;指出其思考的角度,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充分肯定其优点,以激励全体学生踊跃参与;抓住切入点适度质疑,以推动讨论层层深入;管理班级,引导他们认真倾听不同观点等等。但是,面对四十几个在讨论中争先恐后的孩子,有时讨论还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师以一己之力进行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在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引导的同时,找一个好帮手——表现性评价,用评价量规来规范和激励讨论,引导学生在规矩的圈子中“跳舞”。

针对讨论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在讨论课的表现性评价量规中特别强调了“说”与“听”。具体的内容有:第一,观点的陈述和知识的运用,包括观点的陈述与组织、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对学科方法如分析、比较、概括等的使用、语言表达等项目;第二,合作与交流,包括倾听与吸取、回应与帮助,在设置评价量规时以明确的评分细则引导学生学会高质量的讨论。如观点的陈述与组织的最高要求是准确陈述了与主题相关的重要观点;有统一的中心和组织;提出的观点角度新颖或比较深刻,引发了同学的积极思考或共鸣;倾听与吸取的最高要求是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善于吸取同学的长处,努力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观点。通过评分细则使学生了解,滔滔不绝地说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史实得出结论;认真地听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吸取和采纳;积极表现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了解过去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好的评价量规可以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讨论,在讨论中评价,在讨论和评价中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表现性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相互依赖,可以使课堂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三、评价与反思——评价、反思讨论过程和学习成果,进一步改善教与学。

评价与反思是表现性评价量规的主要功能,可以帮助师生对讨论质量有一个正确有效、公正可靠的判断,反思讨论过程,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讨论课的评价与反思主要应包括两个部分: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和课后的反思、反馈,对讨论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评价量规具体细则确定表现等级。课后的反思、反馈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自由做答,具体内容是: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出色表现?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观点没有表达?哪些观点需要调整或完善?你认为哪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特别出色?他们有哪些长处值得你学习?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看,评价与反思有积极作用。第一,表现性评价重视过程、尊重个性特点,因此,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得到肯定和欣赏,可以树立和增强学生们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有一位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他评价近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时说:“近代社会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认为也有弊端,就是没有平民化,比如服装饮食居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名流和城市,下层的老百姓能够感受的变化就没有这么多。”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能看到这一点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第二,评价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回溯已经完成的讨论过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大有帮助。美国心

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元认知能力表现在学习活动结束后,主要是进行反思、补救和总结。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方法。第三,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既要评价自己和别人,也要接受他人的评价,这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并引导他们全面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

从教师的角度看,可以通过评价量规诊断学习过程,了解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可以测量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复杂的学习结果,例如,传统的闭卷考试只能了解学生是否知道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却不能深入考察。表现性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还重视学习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方位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能力层次、道德品格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据此,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指明努力的方向,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表现性评价为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不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评估,而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肯定学生的成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注重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传达给学生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理解、信任和热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创设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表现性评价中加入家长评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进步展示给家长,向家长说明可以在哪些方面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讨论课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第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在其《智能的结构》中中的理论,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八项智能:历史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对历史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分析、运用图片和影像类历史资料的能力,制作历史模型、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历史的理解的能力,分析和运用音乐资料理解历史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善于思考历史理论问题的能力,善于实地调查文物古迹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和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发掘。因此,表现性评价应该重视对学生不同智能的评价,从而充分促进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讨论课的角度看,可以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历史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分析和运用图片和影像类历史资料的能力、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历史理解的能力、与人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思考历史理论问题的能力的考察。不仅如此,表现性评价还应涉及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评价,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进步,丰富学生知识、理解和情感的学习目的。

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表现性评价应该以学生自评为主,结合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评价更为民主、公开,更为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更为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讨论情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不断进步。

二、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在讨论课中,教师的引导决定着预期的学习成果,学生的讨论活动促成了他们可喜的进步,表现性评价则推动着学生的发展变化,并为教师的引导提供依据。从这个视角看,表现性评价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都是讨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评价量规的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量规是一种评价工具,在设计时要注意它的可操作性。具体地说,评价量规应该具备诊断和导向的双重功能。诊断功能是指保证学生科学、公正、准确地进行自评和他评。导向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应该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可操作性强的评价量规应该包含清楚、具体的细则,要列出每一类评价量规的不同等级,以及每一等级的具体表现,例如,在陈述与组织观点这一类别中,我设置了四个等级(见下表)。这些等级标准不仅可以诊断学生的表现,优秀等级还指出了陈述观点的方法,对学生起到了导向作用。

当然,表现性评价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主观色彩强烈,缺乏定量分析,等等。作为教师,要注意了解其局限,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附:课堂讨论评价量规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