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辑
1
非非创始人周伦佑说:“以1989年为界,之前的非非主义为非非主义的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前非非写作时期,作品一般具有非文化、非崇高、非修辞的特点;1989年以后,以《非非》复刊号(1992)的出版为标志,一直到现在,为非非主义的后非非写作时期。前非非写作的时间只有三年(1986--1988),后非非写作的时间(1989--2005)达16年之久。后非非写作的基点是:‘从逃避转向介入,从书本转向现实、从天空转向大地,从阅读大师的作品转向阅读自己的生命——以血的浓度检验诗的纯度,强调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全力倡导‘大拒绝、大介入、深入骨头与制度的体制外写作,在绝不降低艺术标准的前提下,更强调作品的真实性、见证性和文献价值。”“体制外写作”、“红色写作”、“艺术变构论”、“非非主义诗歌方法”、“反价值理论”等是后非非写作的关键词。
2
我一直认为,在当下这个诗歌价值中心分崩离析、诗歌创作沙漠化、诗人身份人妖化的诗歌阶段,后非非以强烈的本土、汉语色彩(其反义词是翻译体写作、西方价值核心主义写作、小文人写作),体制外写作色彩(其反义词是媚体制写作、媚商业写作、泛消费主义写作),介入意识(其反义词是纯诗、好诗主义,玩诗主义,文本主义),语言变构意识和严肃、宏大的写作特点(其反义词是泛口语、惟口语写作,情绪化写作等)构成了其主要的美学特点并形成为风格。严肃、极端、决绝、经典化和历史化不但是后非非同仁的追求和目标,也已经是他们的成绩和现实。这使很多活跃在中国诗歌舞台上的诗人和诗人团体相形见拙和自愧不如。当然,这也使后非非诗人们远离传媒、远离一般性的诗歌读者和消费者。在操作盛行的中国诗坛,在商业因素日益劲逼下的中国诗坛上,后非非诗人们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在汉语中决绝的“红色写作”。对后非非诗人的阅读在缓慢中开始、延续,思维的车轮常常停下来,停在某一段诗语中,停在某一个意象或者想象力的焊火花中,停在一些名字中......许多个无眠的深夜,我面对这些名字,让思绪反复深入智力的花园,在阳光充满房间的时候,我看见我的桌子上留有星星的碎片。他们存在,他们诗,他们组织,他们体制和反体制,他们诗文兼具,他们个体然后集体......最后,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丰满为一种风景。
3
周伦佑是非非的命名者、创始人和理论提供者,也是非非最主要的诗人。没有周伦佑,就没有非非。相比于前非非,对后非非诸人来说,周伦佑还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发现、鼓励、修订、完型......周伦佑的精力在他的诗文之外属于这些动词。至目前为止,周伦佑仍是非非最重要的诗人和理论家,近年来《遁辞》、《变形蛋》、《象形虎》等长诗;《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命名与正名》、《宣布西方话语中心价值尺度无效》等文章......我一直认为,它们构成了近10年来汉语诗歌最为核心的秘密和光荣。周伦佑的理论和诗歌创作皆具有重量级水准。诗歌方面,长诗、组诗、短诗并重,在语言上具有很强烈的本土特点和汉语色彩,是一种兼容了书面语和生活用语的新型“诗语”;长诗方面更是融思想性、学术(知识)性、生活色彩、历史见证为一身,其不同的长诗具有不同的“构诗学”风格,也就是周伦佑强调的“变构性”。《自由方块》的解构、构成、反讽、时代特点;《头像》的原汉语风格、解构主义特色;《遁辞》以语言学为纲,以强力的想象力和学识化非诗为诗歌的创造力;《变形蛋》和《象形虎》原型(太极图式的)的、头尾相连式型构,思想史特点以及熔铸变形、象征、超现实、隐喻、解构等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技术的“后设写作”风貌。
4
我一直认为,周伦佑诗歌是目前一种集大成的完型汉诗,特点多多。但是,意象的使用是其最为重要的特点。观其诗,始信乎“意象”乃诗歌语言和技术的核心特征和核心秘密。为什么诗歌史上最为散漫的诗歌(甚至包括叙事诗和史诗)都有其意象在?口语为什么不是诗歌?为什么不能是好诗歌?为什么不能是留诸久远的经典诗歌?乃因其中无意象也。无意象,则无诗语,则无诗意,则无诗歌,则无深度,则无象征,则无隐喻,则无体系......也就是说没办法构成为真正的诗歌。周伦佑一定对此深有体悟,从其早期诗歌开始,意象就是其诗语和诗技的特点和秘密。成熟期后,更是被其发扬光大。大诗人者,必有自己的意象军队,也就是意象群,意象群和对其不同的使用方法构成了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研究和阅读诗歌,意象是最初的着眼点和最后的着陆点。诗人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诗歌的基石和基础之一,进而构成其诗歌的主体和全部。周伦佑认为“诗人诗中的意象与诗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有关”“意象是诗歌语言的最小单位”这个看法是理解周伦佑诗歌和自己写作诗歌的两条阳光大道,称为两个诀窍也不为过。周伦佑诗歌中的意象全部具有“在想象力中出现和展开”、“变形” 特点、“象征” 特点 、“隐喻” 特点、“原型” 特点和“移情和升华”特点等诗歌意象的特点。
同时,从构成上来说,周伦佑的诗歌意象又可以分为母意象(笼罩全诗的核心意象。如变形蛋、象形虎、黄金船、大鸟)、主体意象(建构全诗的核心意象。如猫头鹰、黑猫、白鹤、刀锋)、结构性意象(结构全诗的重要意象。如水晶、青铜、钢铁)、生成性意象(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形象,目的是为了丰富主体和结构性意象,但是出现在诗歌里,也具有意象特点)。
从性质和内容上来说,周伦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创和丰富了汉诗的意象历史。
⑴ 动物性意象。猫头鹰、大鸟、白鹤、矮种马、鱼、鸟、黑猫、象形虎、变形蛋(具有动物特点,但是比动物更为广泛)狼、羊等等,甚为丰富,而且完全超越了一般性的寓言式、表现式、比拟式、比喻式的用法,是一种熔铸古今中外的综合性、原型性、多层面多角度象征隐喻式的用法,多是其诗歌中的母意象。
⑵ 金属类的,如“刀锋”“青铜”等等;矿物质类的“水晶”“石头”等等;典籍中的,如国手、王位等等;元素类的,如“火”“烟”等等;不一而足,在此无法赘述。
⑶ 通过变构和反价值,周伦佑“发明”了一种意象,我称之为“化合式”的个人意象,是他个人学识和创造力的最高展现,如象形虎、变形蛋、遁辞、黄金船、大鸟、头像、狼谷、刀锋等。这是周伦佑诗歌意象最大的特点和成就。
5
成都很是走出了几个重要的女诗人,陈小蘩是其中之一。
和以女性意识闯进男权诗歌社会的翟永明不一样,陈小蘩是宏大和中性的。女性诗人多抒情和表现,要么强调女性要么不强调女性,总之很难离开性别。陈小蘩却不借助性别,她的思辨、玄学还有抒情,都不女性化。这在中国女诗人中,并不多见。作为诗人的陈小蘩,是中性的。女性诗人虽然往往能在才气上开出一些色彩迥异的花朵,但是一般很难获得男性诗人的那种重要性。女诗人是诗人,首先因为她们“女”。说一个女诗人的诗歌写作有中性特点,是一种巨大的褒奖。陈小蘩的诗歌当得起中性这一称谓。不滥情和过分抒情;具有一定的宏大性和重大题材的驾驭性;能够思辨、抽象。即使是抒情诗,陈的语感也是中性的,有一种男性的热度、繁复和斩钉截铁。女诗人的语感多潮湿、阴柔以致于肉感,这些,都与陈小蘩无关。
6
陈亚平没有赶上风云际会的第三代。但是他的创作和他的性格,承续了第三代诗人的光荣和梦想。
陈亚平是第三代以后出现的为数很少几个在语体方面保持差异性能力的诗人。第三代以后,诗人在语体方面的探索似乎步子越迈越小,以我的视野,中间代的道辉和某几个阶段的安琪还有70后的林忠成是比较有代表性。他们几个,道辉过于自我和不自然了;安琪变化多,有时候有未完成之感;忠成过多的参考了后现代的元素,想象力强烈的狂欢化有损他诗歌的经典性。和他们几个相比,陈亚平更有力度和完成性。尤其是他最近几年的几组诗歌,既能深入现实,又能避免过于生涩,在语体上的特点非常明确。在口语肆虐和才子诗歌、情绪诗歌泛滥的当下,陈亚平的诗歌以强力的语体倾向一枝独秀于当下汉语诗歌。后非非强调“语言变构”和“反价值”。陈亚平是后非非诗人。陈是目前汉诗中拥有自己语言特点的诗人之一。在当下汉诗世界里,很多诗人只是在题材、风格上各个不同,语体的独特性并不明显。陈亚平的写作让我们知道诗歌是有关于语言的艺术,他的诗歌恢复了语言的尊严,他告诉我们,诗歌是“写”出来的。词与词的错位扭曲,语序语法的颠三倒四,左冲右突的叙述和叙事,都可以让诗歌出现,并成为风格。反自然,在这里经由创造力,戴上了艺术的冠冕。
7
余刚在第三代诗人中,具有自然、本真、反匠气、反刻意前卫的诗艺特点。一句话,余刚诗歌中的自我生长意味、和艺术的诚实性使他区别于很多第三代以来的重要诗人,这也是他结缘非非的原因。在以才气著称的江浙诗坛,余刚的缓慢的自我(有时显得陈旧和拖沓)的诗歌以其笨重的面貌彰显着余刚的独特和重要。余刚的诗歌是自然的,这种自然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不刻意风格化、敢于拥抱生活 、语感随意;也体现在他的技术上,体现在想象力的展开和意象的选择和使用上;也体现在他的选材上,并没有刻意的题材限制和内容藩篱。有人会说,这些特点容易成为诗人的软肋,的确是这样,余刚用他的思想性和功力还有与凡俗以及热闹的距离将之负负为正。
8
和其他后非非诗人不一样,雨田是从当代汉诗的风暴时代走过来的。在第三代时期,雨天那种浪漫主义和个人生命诉求扭结在一起的庞大诗篇,难免要被更重视方法论和风格化的第三代诗歌边缘化。雨田是长跑型诗人。多年来,诗艺风格并无更多本质上的变化,然而能够深入和展开,并且葆有持续饱满的创造力。雨田的诗歌语言很有特点。那是一种倾诉性和叙述性交缠在一起的拥有恒定语感的诗语。语感、节奏的变化很少,稳定成熟。在他的诗歌中,并不突出意象的鲜明性,想象力的展开也缺乏暴雨的速度,但是他以坚定的充满力度的语言倾诉他的诗意,那是一种有能力深入时代和绝不浅吟低唱和才气焕发的诗意,雨田的重要性就在这里。90年代以来,叙述是诗学中的显贵。雨田也在叙述,诗意的叙述和叙述中达成的诗意。他的这种叙述和知识分子诗人们操持的叙述截然不同,他们强调叙事性,其实是一种视角变化的叙事和破碎的叙事;雨田不同,他是在感情烘烤下的倾诉,心语和事语不可分离,是为诗叙。
9
龚盖雄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所谓50后也。对中国诗歌和非非主义来说,出道都不能说不晚。但是,龚盖雄能诗能文,文气淋漓,更胜80后。2000年以后全面出击中国诗坛的龚盖雄发挥其思想深厚的特点,更在后非非的理论园地上施展建筑才能,为非非修建大厦、打造景点,功莫大焉。天然不同于自然。天然是一种天赋。50后的龚盖雄,能写出活泛年轻充满爆发力的诗歌,说明他很“天然”。龚盖雄的诗语更偏重于口语,强调想象力的对创生成,也就是张力,也就是爆发力,也就是诗意。就思想的活跃尖端和诗歌的流畅清晰来说,龚盖雄绝对好于许多70后80后们。这种天然色彩对50后来说很不简单,是一种淬炼后的生成能力。龚盖雄的诗歌题材出乎于文明和生存之间,明显的信手拈来,这也是“天然”所致。
10
在自贡,许多年来,蒋蓝追踪着博尔赫斯的背影,出入于书籍的迷宫之中,偶尔闲下来,就斜着眼睛望望诗坛。蒋蓝有过系统持久的阅读训练,蒋蓝诗文俱佳,他的随笔是钟鸣之后四川最新的语言亮点。不但量大,而且在思想性、文体性、知识性等几方面都取得了难得的平衡,不但是后非非写作的重要收获,也是目前中国文坛的重要潜力股。蒋蓝的诗歌是锐利的,拥有思想和文体双重的尖利,蒋蓝喜欢也有能力从一些凝固的抽象的地方进入诗歌,这是蒋蓝的一个特点,他喜欢难度。他的诗歌在拒绝情绪和抒情的前提下,让主题的尖利得以呈现。
11
第三代之后,川中诗人的活力也有所减弱。在渐弱的诗歌合唱中,袁勇拥有男中音般的力度和浑厚。袁勇也是一个全能的诗人,诗歌、理论、活动兼具。袁勇的诗歌风格兼具沉郁、犀利和轻灵,长短皆宜。袁勇的诗歌拥有不凡的力度,不论长诗短诗,都在一种稳定的风格中集合为一种力度,这种力度,有时候体现为思想,有时候体现为技术,有时候体现为情绪,有时候是一种生存的反光......袁勇的诗歌是那种有力的诗歌,在众声喧哗中,常常能够一锤定音,在后非非诸人中,雨田的诗歌也是一种有力度的诗歌,但是因为抒情性而不如袁勇诗歌那么咄咄逼人。
12
70后正在成长为诗坛的主要力量,虽然目前为止,在重要作品和经典性上还没办法超过50后和60后。而1977年出生的孟原在70后中都是小的,甚至可以算到80后里面去。但是,孟原的写作没有80后的网络化、泛口语、简单化、小聪明、伪后现代等等弊病;他也没有被70后矛盾丛生的写作趣味和美学方向以及派系所毒害,孟原的语言甚少“影响的焦虑”,并因此而拥有一种独特的定力和个人色彩。在口语、泛口语和知识、反讽、破坏、技术盛行的70后诗歌写作中,孟原诗歌的意象方式、抒情特点等等都更符合诗歌的本意。这是和他很早就处身非非有关。孟原的诗歌都是些本份的诗歌,口语、网络啊、新生活、实验、破坏等等这一切,都无法蛊惑孟原的诗歌心灵。他在写诗,写自己特点的诗歌,不是技术上的操刀手,也不是观念上的语言犯,一个本份写诗的人。在更多70后80后们在网上以口水污染中国语言的时候,拥有非非的孟原,已经拥有了诗歌的高起点。
13
从谱系上来说,邱正伦上承第三代诗歌,下启90年代诗歌,是汉诗80年代高峰后承前启后的诗人,并且具有川人的含混、阔达、饱满等创造力特点。他的诗风成熟,既不口语亦不西化,题材面积广大,其语感流畅自然,略带文人气,既不过分圆熟,也不过分尖锐,但是又不是传统的闲适和抒情之作。二丫正在以才华而不是才气,宣告又一个四川女诗人的出现。
14
翻开的书,也能在阳光下闪烁金属的光芒。当你的阅读深入更多的心跳之中,翻开的书,也会让你听见血流的声音。而阅读是持续的,每一次翻开,都能像一个奔跑在海边的孩子,捡拾到让他眼睛一亮的贝壳。我将在这样的心情中再次翻开后非非诗人的作品。
“圣殿的前方,我们正走在通往天空的路上。”周伦佑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