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丹丹
与大多数女性诗人的温情、自我、感性相比,露易丝·格吕克显得更为冷峻、宽阔、富于思虑,更敏于探索人类灵魂与精神的困境。尽管早期诗歌受自白派影响,显露一种激烈而愤怒的多血质,但总体来说,格吕克的诗歌镇静、深思,散发着野鸢尾花一般神秘的气息,呈现一派简朴的优美与平衡,泰然自若。她的诗歌常常藉由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获得灵感,表达痛苦、失落、信仰、生育或死亡等人类共有的主题。她善于将远在时空之外的古典场景与现代情绪和谐交融,借神话与宗教之外衣,裹沉沦世界之内心。
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长岛长大。父亲是一位尊崇文化的成功的商人。格吕克从小喜爱诗歌,很早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布莱克、济慈、艾略特。她喜欢艾略特的作品,那种非个性化的特质后来也融入到她自己的作品中。十多岁时,格吕克患上厌食症,此后多年,一直与之斗争。这件事带来的后果是,由于参加一个长达七年的精神分析学课程,她不得不终止了高中学业。格吕克后来说,这个过程教会了她如何思考,如何分析自己的语言,为圆早年的诗人梦进行了必要的思维训练。精神分析学对她诗歌的思考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格吕克也因此一直未能正式入读大学,后来她曾在萨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选修一些课程。在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格吕克师从诗人斯坦利·库尼茨,库尼茨对她的诗人生涯影响深远。1968年,她的第一部诗集《初生儿》面世,这部诗集深受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的影响,呈露一种叛逆而愤怒的病态心理,令评论家们大为惊惶。在她眼中,“月亮像阿斯匹林一样圆”,而汤碗中一个“孤独的洋葱”,“像奥菲莉亚一样漂浮,涂满了油脂”。
尽管格吕克早期的诗歌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和自白派模式,意象荒诞,语调激烈,但自1975年第二部诗集《沼泽上的房屋》后,逐渐被一种朴素、严峻、深思熟虑的风格所取代。虽然某些诗歌仍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比如离婚、家庭生活等一些主题进入到她的诗作中,但格吕克却能将个人经验通过与神话宗教故事的联系纳入更为广阔的人类的语境中,从中提炼出一种人性共有的东西。她一再重返并复活那些神话和古典故事,却能从中探究出现代主题。在诗集《草地》中,她借用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与妻子珀涅罗珀的故事为背景,以珀涅罗珀的语气入诗,探索婚姻的碎裂。珀涅罗珀等待着一个几乎无望归来的丈夫,而格吕克的丈夫也差不多是半个残酷的奥德修斯。在诗中,古典的希腊与现代的美国常常有惊人的场景并置。她借用神话故事的皮肤,探索的却是现代婚姻的核心。她的诗歌主题常常是黑色的——失落,流逝,崩溃,死亡,但却自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神秘和精神化的特质,体现出一种距离、穿透力和发人深思。她的诗歌语言不加渲染却意味深长,如后期的诗歌《风景》,“时间流逝,将一切变成冰”,“如果掉进去,你就死了”,情感在被压抑的同时也被微妙地唤醒。
格吕克的许多诗歌都与自然及宗教情绪相融和,如组诗《哀歌》,即是借上帝创世纪的故事,以宗教神谕之口,唱一曲人性、历史与地球的哀歌。又如获普利策奖的诗集《野鸢尾》,诗人将诗歌语境设置在一座花园中,思考上帝与人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为自然界各色植物确定了各自独特的声音,许多诗直接以花朵命名,《野鸢尾》、《金百合》、《银百合》、《红罂粟》……,诗歌的声音以第一人称在诗人、上帝、植物三种声音之间轮流转换,展示了人类、上帝与自然世界之间相互依持的辨证关系。诗集《野鸢尾》中有多首诗歌以《晨祷》和《晚祷》命名。选译的两首《晚祷》,一首探索了人类如何在对上帝的信仰与自身的感受之间挣扎,“我怀疑 / 你有没有心,照我们对这个词的 / 理解”,一方面是对上帝的信仰和敬崇,另一方面是因失望而带来的疑虑与愤怒;另一首则向上帝对人类与自然的态度提出质疑。“我是惟一 / 适于赞美你的人。那么何苦 / 将我折磨?”在诗中,诗人以一种亲密的语调对上帝直接发出质询,时而怨尤,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谦恭,使得诗歌涵纳了一种珍贵的情感的质地,诗人的思绪与情感也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
格吕克的诗歌大多诗行短小,用词俭省,且善用中断、犹豫等技巧。她曾经写道,“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有评论家因此认为她的诗有时“拒绝得过多”,难以理解,也有人指责她喜爱抽象的隐喻胜过具体的意象。尽管如此,露易丝·格吕克仍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她严峻而美丽的诗,犹如一朵暮色中的野鸢尾,成为当代美国“纯诗歌”的代表,诚如克里斯廷·阿特肯斯所言,“提供了对沉沦世界抒情美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