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莎翁”的秦腔剧作家

2009-03-09 04:05阎敏学
世纪 2009年1期
关键词:莎翁

阎敏学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弼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范紫东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辛亥革命的先驱,杰出的戏剧作家,著述甚丰的学者。

卓尔不凡的人生

范紫东,名凝绩,字紫东,陕西乾县人。1879年元月17日出生于乾县西营寨,生在一个以耕读传家的书香人家。祖父范青芝,字午山,是清道光时的举人。父亲范德兴,字礼园,是岁贡生。都以教书为业,品学兼优,为士林所推重,在渭北一带颇负名望。范紫东天资聪慧、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十几岁时就读了经史子集等不少书籍。他能诗善画,且工书法。在乡亲心目中,他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子”。

戊戌变法之后,陕西风气渐开,范紫东更是留心“新学”,关心国事,经常写作策论,痛陈大局得失,被人目为“狂生”。他十分注重实际学问,深感当时封建教育的腐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陕西连年大旱,封建王朝不但不救民于水火,反而搜刮更剧,全省饿死二百多万人。大灾之后,范紫东为了让老母亲能够吃到一点麦面,不顾他人耻笑,以全年修金九串钱(折合二斗小麦)的身价,受佣于赵姓富户,为人课子。当年腊月,省上的学使来到乾州,主持考试,他以首名成绩补廪。

那时候陕西省创办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意在撷取各州高材生入堂肆业。在渭北合乾、邠七属县的秀才举行通考,以定取舍。范紫东名列第一,便被提入宏道高等学堂。学使还将他的文章贴出,让大家传观,见者靡不倾心,于是名噪一时。范紫东则笑对人说:“我九串钱之先生也,诸君胡为推许?”有人还替他编了一副对联:“七属一名士,四季九串钱。”一时传为佳话。

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是我国维新以来,陕西省最早创办的一所大学。该学堂所延聘教师,皆为中外通才,如有贺瑞麟、刘古愚等德高望重的前辈名儒,也有冯孝伯、孙仁玉等中年学者。在该校受业的学生,都是全省挑选出来的出类拔萃的青年,如于右任、李元鼎、茹卓亭、张季鸾、李约祉、李仪祉、张奚若等人都在此求学。

范紫东的求学经历是很坎坷的,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以后,命运并未改变。上了大学一年之后,迫于家庭生计,不得不暂时休学前去打工挣钱。光绪三十年(1904)他就馆于兴平县西五村杨家,用所得年薪才还清了家中债务。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半年总算修满了学业,以优等第一名的成绩,从宏道高等学堂毕业,先后花去了将近六年的时间。范紫东一毕业后,被西安府中学聘任为博物、理化教员,还兼任了私立健本小学的国文教员。这所健本小学名义上是私立高等小学,实际上是同盟会在陕西西安的秘密据点。陕西分会的领导人井勿幕、李仲特(即陕西易社创始人李桐轩之兄)等经常在此聚会。当时陕西新军中的哥老会头目张云山、万炳南等亦多次在此与同盟会领导人接头。

这时期的范紫东在政治上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对腐败的清王朝完全绝望,认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保国保种,振兴中华。在健本与革命党人有了广泛交往以来,他更加坚定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并于1910年(宣统二年)春天,经井勿幕、焦子敬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0年6月3日,同盟分会领导人井勿幕、张云山等36人,在大雁塔秘密开会,歃血结盟,决心共图陕西大事。当年秋季,范紫东受到井勿幕指派回乾州宣传革命,公开的职业是乾州高小校长,积极协助盟员吴希珍等人联络同志组织力量,进行武装革命的准备。

1911年(清宣统三年)阳历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举国振奋。陕西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加快行动步骤,于阴历九月初一(即阳历10月22日)在西安发动起义,驱逐反动统治者,反正成功。10月27日成立了以张凤翔为领导的秦陇复汉军政府。

当时,退居闲住西安的原陕甘总督升允逃亡到甘肃,被满清政府任命为陕西巡抚,便与新任陕甘总督长庚一起纠集了20万清军,南下反扑,企图扼杀秦陇复汉军政府。秦陇复汉军政府任命范紫东为乾州知事兼秦陇复汉军西路招讨使署参谋。范紫东除处理政务之外,主要精力用在发动群众支援战争方面。为了保证军需,他创设“粮台”机构,任用得力人员专门负责征集粮草和人夫车辆。他鼓励青年学生、农民、店员报名参军,给革命军扩充兵源,他还发挥艺术特长,编写歌谣谚语如“升子(隐喻升允)烂,肠子(隐喻长庚)断,宣统不过两年半”之类的口诀谚语,鼓舞军民士气。当敌军疯狂攻城炸垮一段城墙时,他立即组织商户、市民配合革命军击退敌人,堵住缺口。为了防止敌人夜袭,他动员商号拆下厦房上的松木椽檩,浇上菜油,将城墙照耀得通明,使敌人无隙可乘。

那时乾州为陕甘通道枢纽,是西安的屏障,也是辛亥革命期间陕西西路主战场。激战四月有余,直到清帝宣布退位,敌人不得不罢兵议和。这一场保卫战所以能取得胜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乾州知事范紫东充分发挥了他既是同盟会员又是当地著名社会活动家的特殊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范紫东离职回省,有不少人鉴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劝他进入军政界发展。而他对当时陕西军政界的混乱局面甚为不满,对人说:“陕西现有八个都督,若在某处作事,即为某部私人。我不愿作为私人,故避政界矣。”他毅然在西安西大街原举院的旧址上,重建了健本学堂,自任校长。这时候,选举国会议员,许多人把选举的目标注于范紫东。在选举过程中,竞争十分激烈,有的人竟然不顾一切。范紫东见状便怫然而去,说“如此选举,殊觉可耻也”。

辛亥革命后,野心家袁世凯窃得革命政权,许多辛亥主力人士不得不出省避难。范紫东的健本学堂原是民党的活动中心。1915年春,为避祸他便托名“报考知事”离省去到北京,年底返陕,立即参加了陕西的讨袁斗争。这期间,全国的“筹安会”要求各省推选代表赴京拥戴袁世凯当皇帝。陕西军政府派人动员范紫东作陕西代表赴京拥袁,遭到范紫东严词拒绝。他并写诗讽刺:“全国投票选皇帝,古今中外无此例。岂徒民意成弁髦,直将国事当儿戏。”

袁世凯做了皇帝后,中国陷入了更为纷乱的军阀混战之中。这时陕西新的主政首脑陈树藩想利用他的社会影响改善与民党的关系,主动拉拢他,希望他出来从政。范紫东对肥差厚禄,毅然谢绝,决心“不饮盗泉之水”、“不为权贵作私人”,一门心思把精力专注于办学和开发民智的社会教育事业。

1926年陕西省民政厅成立,厅长薛子良托人来邀请贫病交加中的范紫东出任秘书之职,迫于环境,他勉强应允。1933年他被省政府聘任为陕西财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银行监察;1934年又被行政院聘任为陕西省捐税兼理委员会委员。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的军、警、宪、特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安的白色统治,蒋介石反动集团的政工处威逼西安的剧作家们编写所谓的“戡乱戏”,为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张目。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范紫东丝毫不为所动,而且大义凛然地宣布:“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我怎么能说他坏呢?”严辞加以拒绝。为了避开敌人的无耻纠缠和迫害,他于1948年10月毅然离开西安前往兰州避风,在兰州等待人民大解放。直到1949年5月18日,于西安解放的前两天搭乘飞机赶回西安,迎接西安的解放。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后,范紫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社会改革。在肃清反革命运动中,他亲写检举材料;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自献土地,并要求参加土改工作。1950年他被邀出席西安市各界代表大会,并被任命为西安市郊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西北文代会召开,他担任主席团成员,并被选举为西北文联委员。1951年出任抗美援朝西安分会委员,以及西安市文联委员。1952年联合在西安的一些政府高官、文化名人、社会贤达举办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范紫东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粉墨登场,扮演《回荆州》中的诸葛亮,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1953年2月,应西安市人民政府聘请,范紫东出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他以十二分的热情率领全馆人员,努力抢救祖国文化遗产。除搜集、求购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之外,还领导馆员对西安城郊诸多名胜古迹进行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且亲自执笔编写了《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一书。1954年初,他又领导馆内同志对关中古代帝王陵墓进行调查,准备编纂《陵墓志》。范紫东不顾年高体衰,步履艰难,为了考察文物古迹,实际勘测,亲自步量灞桥和秦始皇陵等地,一丝不苟。他终因经不住料峭的野风受寒感冒,进而引起肠胃旧病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当年3月31日与世长辞,为西安市文史馆的工作尽到了最后的努力。

与时俱进的戏剧创作

范紫东先生一生编剧69部,包括创作本戏36部(其中10余部为上下两本),创作折戏30部,改编传统戏3部。范先生的戏剧创作,与他治学态度一样严谨。他的戏,没有一个是凭空杜撰的。“时装戏”都有生活依据,“历史剧”注重史料真实。他曾说:“凡剧皆有根据,不肯相诬古人。即不要紧处,亦皆不与正史相悖”。所以,人称他的戏为“史剧”。不仅那些取材现实、针砭时弊的戏如此,即使描写古代历史题材的戏,也都经过认真选择、考证、取舍、有为而发。几乎他的每一种大本戏,都有作者“序言”,不仅阐明写作宗旨,而且联系时政,要发一番大议论,以资读者赏析。

范先生的戏剧作品,大致可分五类:

第一类,是批判封建陋习,反对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主的戏。如《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花烛痕》、《女儿经》、《唾骂姻缘》等。

这一类戏,大都是针对当时社会恶风陋习有感而发。比如作者在《女儿经》一剧的《序》中写到:“婚姻论财,世俗之恶风也……其恶劣者,如买卖婚姻等俗,则痛斥而深贬之……希望家喻户晓,挽此颓风。”

第二类,是破除迷信,揭露道学虚伪的戏。如《八字案》、《大学衍义》、《三滴血》、《汝南先贤传》。

第三类戏,暴露官场黑暗,控诉封建统治者的淫威。如《黑暗衙门》、《吕四娘》、《软玉屏》等,作者以极惨痛的事实提倡人道,呼唤人权。这一类戏演出之后,大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

第四类戏,表彰古代英雄,歌颂爱国思想,提倡民族气节。如《苏武牧羊》、《玉镜台》、《光复汉业》、《鸳鸯阵》。这一类戏,剧作家选取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抗敌爱国的一个侧面,极尽发挥。

第五类,反映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沉痛经验教训。如《关中书院》、《宫锦袍》、《颐和园》、《秋风秋雨》、《新华梦》等。这一类戏,大都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当时国家、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范紫东先生清醒地站在当时时代的高度,特意选取我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史剧”,抒发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国人勿忘教训,警惕重蹈历史覆辙。这一时期,范先生的戏剧创作,已进入炉火纯青。这些史剧精品,为我国戏剧文化宝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戏剧代表作《三滴血》

《三滴血》是范紫东先生的早期奠基之作。创作于五四运动前一年,即1918年。同年由易俗社演出。全剧十八回。描写知县晋信书用“滴血认亲”的方法断案,造成了周仁瑞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进士出身的封建知识分子迷信书本、迂腐可笑的行为,阐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深刻主题。该剧自首演以来,大受观众欢迎。八十年间,在西北五省及晋、豫、蒙、川等地一直盛演不衰。其它剧种也不断移植演出。1962年经过整理加工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更是声震东南亚诸国,成为范剧代表性名著。

两榜进士出身的七品县令晋信书,饱读经史,学富五车,即使在官任上,也手不释卷。他认为凡是书上写的,都是天经地义,他在《汝南先贤传》中读到“陈业滴血认亲”的记载,如获至宝,作为他为官、断案的圭臬。在三次不同性质的官司里,他都用“滴血认亲”的方法,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冤假错案,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在书中获得了灵丹妙药,自鸣得意地唱道:“多亏读书理讼事,讼事理罢忙读书。”

正当得意的晋大老爷趾高气扬地自夸“吾老爷是明经进士”的时候,剧情发生突变。太行大营差官前来要提他前去问罪。公差道:“五台县你听,你在这里滴血认亲,将周家父子断离;后来又在陕西滴血认亲,将李家的夫妻断离。如今周家的儿子,你晓得是谁?便是太行大营的游击。李家的儿郎,你晓得是谁?就是太行大营的参军。李大人的夫妻,已经团圆;周大人的父亲尚无下落。因此前来提你。你死也在这一回,活也在这一回;丢官也在这一回,送命也在这一回。”

晋信书虽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认了错。但究竟错在哪里,原因何在?他还是闹不明白。直到大帅府发来了他的撤职文书之后,李遇春给他指出:“你糊里糊涂为了书上两句子话,便拿上这个‘滴血认亲冤枉百姓。你可晓得这个血液,若在冬日寒冷,血滴容易凝结。就是自己的血,也不能粘合。若在夏天炎热,血滴自然流动。就是牛血连马血,也可以粘合。为何不调查证据,滴血武断!我晓得你念的书多,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将书浑吞冷咽,既欠研究,又不捡择,所以执固不通。你回去把你那五车书,慢慢儿往明白的念去啊!”学富五车的晋信书,这才明白过来,感叹道:“读书不明难致用,回家还要对青灯。啊,书把我愚弄咧!”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尊孔读经,膜拜经传,是金科玉律。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是知识分子的追求。然而,真正能够读懂经典,并用其所阐述的普遍规律,为官从政,与民造福,推动社会进步者,又有几人!每个历史时代的书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作者所处时代生产力发展

的程度和社会实践水平以及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只有经过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才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否则,像晋信书那样,盲目迷信“经传”,不调查、不研究,自己不觉悟,还强迫他人遵照执行,势必将在繁杂多变、千姿百态的客观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就是当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尚未成为国人的普遍认识之前,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范紫东先生,通过他的剧作《三滴血》,所要告诉观众的要旨。

包罗宏富、精于谋篇的艺术特色

“规模伟大,包罗宏富”,是范先生戏剧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范剧”以长篇巨制见长。在他的69部剧作中,长篇本戏就有40部之多,而且其中15部还是上下两本制。他最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实生活中无比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顺理成章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使观众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又觉得眉目清晰,有情有趣。如在《颐和园》中,对清廷两宫太后争权、光绪继位、修建颐和园、西太后摄政、中日甲午海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戊戌维新变法、光绪皇帝被囚、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京、签订辛丑条约等,涉及中国与日本、德国、俄罗斯、朝鲜诸国的外务关系,无不包容在上下本42回的戏剧之中。对清末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有简约而精准的反映。为什么要以如此宏大的规模,描写前朝旧事,“谱述西太后之历史,发千载成败奇闻”?用作者话,就是“欲令满座哭一场、笑一场,怒一场、骂一场,知国耻之宜雪,信民族之可振。刻骨莫忘,补牢未晚。各息内争,共御外侮”(《颐和园》序)。非如此,不能警顽立懦;非如此,不足以振奋人心。结构篇幅,艺术表现,都是为重大严肃的主题思想服务的。

精于结构、善于谋篇,是范紫东先生戏剧的第二特色。曾与范先生战斗数十载的挚友、易俗社的老社长、剧作家高培支先生,曾评论范剧说:“其为戏也,若多忠勇之用兵,变幻离奇,人莫测其意向。及其结果,乃恍然其布置之妙。”(1931年《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范先生的戏很少有平铺直叙的单线发展,一般凡大型剧本,都采用多线交错、互通表里。在繁杂曲折的故事进程中,交待情节,发展冲突,塑造人物,使观众在应接不暇中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引人入胜。又如描写鸦片战争的《关中书院》,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过程,而是选择了通过陕人熟知的关中书院中的各类人物,在这场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这一场反帝爱国斗争。作者在戏中,结构了四条线,有主有从,互相关联、互为推动,为观众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卷。

写足重点场次的戏,是保证长篇大本戏成功的重要手段。作为剧作家的范紫东,非常熟谙中国古典戏曲的这一传统编剧技巧。他的戏,故事性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与他重视重点场次,倾力写好写足重点场次的戏,很有关系。几乎每本戏都有一两场或几场精彩的“折子戏”,颇受导演、演员和观众的欢迎。

戏剧语言当行本色,雅俗共赏,是“范剧”受观众欢迎的又一特色。范先生一贯重视对群众生活语言的提炼和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范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善诗词歌赋,尤其是骈体文的高手,是关中有名的青年“才子”。但在他的戏剧创作中,从不卖弄才华,堆砌词藻,总是让他笔下的人物只说适合其身份地位的话,歌唱能够抒发内心情感的唱词。

对于戏曲语言,范先生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戏曲是立体的造型艺术,要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首先要做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范先生笔下的人物语言,各有特点。有的俏丽典雅,有的质朴自然,有的堂堂正正,有的诙谐风趣。戏曲是群众的艺术,剧本是要立在舞台上给群众看的,能否做到各个阶层的群众都喜闻乐见,是衡量剧本好坏的标准。因此,质朴自然、当行本色,以俗为美,雅俗共赏,是范先生戏剧语言的追求。他曾对人讲,希望自己的剧本,乡下老太婆听得懂,大学教授也觉得不俗。为了加强秦腔语言的地方特色,他对秦地方言进行过长期研究,还写了一部专著《关西方言钩沉》。

范紫东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史大转折,大动荡的时代,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全国解放。急遽的社会变革、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他的生活非常坎坷、非常丰富。由于他接受了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加上他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华,使他能够站在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立场上,创作出全新的适应历史时代前进的伟大史剧。经过40余年不懈地勤奋笔耕,为秦腔艺术宝库增添了大量与时俱进的优秀剧目,为秦腔舞台上创造了众多全新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和易俗社的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等先生联手,率领易俗社的全体艺员,有力推动了由“古代秦腔”向着“现代秦腔”发展的历史进程,开辟了秦腔的新时代,为中国戏曲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正因为如此,《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都为先生立了传,表彰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贡献。

对这样一位被田汉誉为“可与莎翁媲美”,被曹禺称做“真是中国的莎士比亚”的伟大秦腔剧作家,过去我们宣传得太不够了。就连当年主持党的宣传文艺工作的周扬、林默涵同志在看他的《三滴血》等剧之后,都深感内疚地感慨说:“我们有官僚主义,对陕西这样好的剧作家了解不够,宣传更不够。对范紫东和他的剧本应向全国推广宣传,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

责任编辑:秦明章

猜你喜欢
莎翁
在莎翁故居看到了什么
中亚的“莎翁”
莎翁故居梦游记
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453
研究称许多“莎翁成语”并非原创
想当然
窗口的“莎翁”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