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剑峰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着重体现在对学生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这就要求相应地改变教师的教法及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一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关键词:学习资源;教学氛围;活动平台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为学生组织好恰当的学习资源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1.关注学科前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时更新教材上的知识
学科前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反映当代科学实践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由教师整理、设计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过程。
如传统教材认为:夏朝是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当代社科研究成果显示的是公元前2070年成立。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结论。“夏朝(约为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如果存在的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则认为,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文化、文明程度介乎新石器晚期文化和远古文明之间。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夏朝存在的确凿依据,因此,从学术上说,夏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朝代,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确认。”将这样的材料补充课程中来,既能帮助学生明确了解有关史实,将学生引领到学科最前沿,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体现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这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组织恰当的教学资源。
2.对教材结构进行灵活的调整
一是将教材前后联系紧密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时,笔者将其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综合探究五《我是社会小主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讲。因为两处内容具有连贯性,一能完整地将社会调查的步骤、方法、成果展示方法与途径等一系列要求一次性完成。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连贯性,同时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是从知识归类角度看,将相似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便于学生新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中的《垂直牧场》、第四课《草原人家》的《现代化的大牧场》、《海拔最高的牧区》、《草原风情》四块内容放在一起讲,让学生能通过比较,将它们归并到同类知识链中去,促使生成。
3.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体现学习资源的地方性和典型性
教材是针对绝大部分地区和学生的情况而言的,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教材仅仅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种范例。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了。要根据学生思维的习惯特点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特别是城乡的差异),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和重新整合。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中,有分析北京市区地图,从中区分出不同社区这一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内容换成了《浙江省衢州市区图》,然后由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就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熟悉的衢州市区,让学生分析起来非常方便,可集中精力致力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而且衢州市区既有某些大城市的布局特点,又能找到一些农村的影子,对来自市区的和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都便于分析和使用这一材料。
又如笔者在讲儒家文化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衢州南孔圣地这一独特的地方资源(非常具有典型性)。有关儒家文化的特点,其发展历史等,有很多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学生有体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效果。
二、组织学生创设安全、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乎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要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参与,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源自师生的心灵交流。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心灵交流的前提。“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比如,在讲“中国目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有哪些”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讲了之后,笔者追问:“你们还知道更多的吗?”不少学生低着脑袋不敢正视教师,这就告诉老师,同学们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时老师的举动会对全班的学习气氛有很大的影响,笔者这时说:“不瞒你们,我也很想讲一讲,但我知道的你们都讲过了,我也不知道更多的了!而且你们刚才说的‘珙桐到底是怎样的东西我也不大清楚。”教室里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后,那些低着头的学生又重新抬起头,眼睛里充满自信的眼神。这中间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平等与和谐,这就为下一步的继续学习奠定、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基础。
2.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平等
“你讲得很好!”“你真能干!”“老师为你喝彩!”等激励性语言,不能只“奉献”给学优生而少量“施舍”给学困生。
比如,笔者在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时,许多学生讲了不少的区别后,教室里全班同学都在沉思,突然一位学习成绩在班里基本上是最差的同学举手了,这对全班同学来说可是一个惊奇。这时老师故意把音量放大了许多来叫这位同学回答,他站起来后,有点羞涩地轻声说道:“老师你讲过‘只有法院才能判定一个人有罪还是无罪,所以我想一般违法与犯罪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们的制裁机关不同。”他的话才讲完,笔者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使劲地鼓掌。在老师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也开始鼓掌了。笔者趁势说道:“感谢你,你告诉了我们大家要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这位同学在后面的课中,始终非常认真听,而且有机会就举手发言。
三、创设丰富的探究活动情境和学生活动平台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教师创设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目的在
于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即是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生成的过程。
如下是笔者教授《健康人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理解健康人生的丰富内涵,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懂得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②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感。
环节一:将学生带到运动场,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拔河友谊赛”。男生甲组(1、2大组)VS乙组(3、4大组);女生甲组(1、2大组)vS乙组(3、4大组);男女生混合甲组(1、2大组)vS男女生混合乙组(3、4大组)。比赛前进行安全注意事项教育,但不进行技术指导。
环节二:比赛结束后立即回教室,总结感性认识。
[师]总结刚才活动的感受。请大家思考三分钟,然后按四人学习小组(前后左右)讨论,形成书面文字。(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讨论情况,便于调控课堂进度)
[师]请各学习合作小组发表自己的体会。(学生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对以上观点你有同感的请举手。(教师逐条指出,然后统计赞同的学生人数。全班共43人)
①运动给我们强健的体魄,运动带给我们力量(21人)
②运动给我们带来快乐。(6人)
③运动给我们带来坚强的意志。(17人)
环节三:升华认识。实现理性生成。
[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刚才比赛的情景,混合组比赛时,甲组为何第一局输了,然后在总人数少一人的情况下连扳两局?先请乙组的同学来分析一下。
[乙组代表]我们没有组织好,每个人的占位配合不好。有的位置太挤,导致同学不能发力。
[师]再请甲组同学来分析一下。
[甲组代表]第一局我们不适应,因为人太多。第二局开始,我们注意把男女同学搭匀,绳子两边人数分匀,间距控制适当,并统一由把尾的同学发令,一齐用劲,因此虽然我们少了一人,但对手还是顶不住我们的攻势。
[师]从刚才双方总结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全班多数学生齐答]团结就是力量,任何集体的活动都需要大家的积极配合,需要有很好的合作精神。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是教师为学生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体验:第二个环节是对活动进行抽象概括,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体验,进行有效的感悟;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实现自我生成,使活动结果优质化。
总之,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思维体验、生成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师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作为传授知识的没有灵魂的机器,其所面对的不仅是如何教,而要研究如何通过教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及成果的优化等,都取决于教师这一组织者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