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心态

2009-03-06 05:18杨勇勤
山花 2009年4期
关键词:炼金术实验

杨勇勤 舒 蕾

欧洲的炼金术起源于古希腊,一度极为兴盛,后因种种原因趋于衰落。随着阿拉伯炼金术的兴起及向西传播,欧洲炼金术再度复兴。阿拉伯炼金术作为阿拉伯文明的一部分,在西传的过程中,不只是对欧洲化学、医学等一些近代学科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作为一种文明所携带的文化现象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的诸多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炼金术的兴起作为一种表象、外壳,其后深藏着思想的潜流,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各种心态。本文试图就这一点作出粗浅的探讨,从炼金术的角度来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某些社会心态。

一、 对财富的渴望

炼金术自欧洲重新复苏后,一直倍受各个阶层的重视。上至王公贵族、知名学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青睐有加,竞相研究,炼金术成为世人广泛关注的学科。在英国,有两所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们还能够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来研究这门学问。达斯汀在给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信中赞美道:“金子的本性高于其它金属。”为了制得金银,人们应该将金或银和汞混合以产生万灵丹药,用来点化贱金属。人文主义学者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受柯西莫•德•美第奇之命翻译的第一部拉丁文著作不是柏拉图的作品,而是《赫尔墨斯全集》(Corpus Hermeticum,1460),由于能够炼出黄金,这一显而易见的优势也让统治者们觉得有利可图。鲁道夫二世甚至还有一座自己的实验室,且已经超过其它地方成为炼金术士们趋之若骛的场所。炼金术受欢迎的程度不难看出人们对财富的渴望通过炼金术的兴盛达到高潮。欧洲人羡慕阿拉伯的富庶,希望从对炼金术的学习中找到致富的秘笈。

面对这一高潮,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妙笔将炼金术士们带入文学作品之中。但在文学作品中,炼金术士们通常作为骗子的形象出现。这是因为,按照炼金术士的那一套方法真正达到炼出金子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炼金术被认为是骗人的把戏,炼金术士们的行为自然就具有欺骗性,其道德极端败坏,受到人们的不信任和唾弃。

但丁在他的《神曲》(地狱篇)第二十九歌中,就刻画了两个炼金术士的丑恶形象。一个是亚勒索的格列甫利诺,一个是迈诺斯。他们都是在世间用炼金术骗人,而被但丁打入地狱第八圈、第十断层的最后一座,可见罪孽深重。不仅如此,还让他们“从头到脚都是斑斑的疥癣”,奇痒无比,“只能把指甲深深掐入肉中”,才能求得一时的苟安。作者对炼金术士的痛恨之情由此可见一斑,让他们负载罪孽而深陷痛苦,永世不得超生。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炼金术士的憎恶之情。

在文学和戏剧之乡的英国,炼金术士也频繁地出现在当时的文学和戏剧中。乔叟写于1390年的《神圣卫士的传说》中(The Canon‘s Yeomans Tale)将炼金术士卡农(Canon)及其侍从耶奥门(Yeoman)置于受嘲讽的地位,揭露伪炼金术士的行为。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本•琼生(Ben Johnson,1573-1637)1610年写作的喜剧《炼金术士》(The Alchemist)被认为是“整个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最出色的一出现实主义喜剧”。[5] (p189)剧本描述了炼金术士萨伯特(Subtle)和他的两个同伙费斯(Face)、多尔•康芒(Dol Common)利用他们的主人因惧怕瘟疫而逃往乡下的机会,在伦敦主人的大房子里施行骗术,愚弄大众。烟草商、贪婪的骑士、赌徒和两个自以为正义的清教徒都大上其当。《炼金术士》集中表现的是使人变成傻瓜的职业骗子,汤普森还提到,受琼生讥讽的炼金术士本名为西蒙•福曼。

虽然在这些作品中,炼金术士大都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但他们却是和金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最开始相信炼金术士是因为他们信誓旦旦能炼出黄金,后来不信任他们是因为炼不出金子,痴迷于炼金恰恰是人们渴望致富这种心态的真实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们正是敏锐地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态,才将炼金术士这一新的形象带

进了文艺作品之中。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财富的渴望程度是多么强烈。

二、认识自然世界的渴求

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如何进行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成为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布鲁斯说:“如果你希望知道胡椒是热性的,醋是凉性的,药西瓜和洋艾有苦味而蜂蜜有甜味,乌头有毒,磁石吸铁,砷使黄铜变白而锌土则使其变成橙色,对这些例子中的任何一个,你都必须要用实验来检验其是否正确,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库萨的尼古拉(Nicholas of Cusa,1401-1464年)也强调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帕拉塞尔苏斯更是主张把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用到医疗上,他还说:“人们靠内心的默想,决不会知道万物的本性,……”“眼所看见的,手所接触的,才是他的老师。” 由此可知,观察与实验成为研究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要想认识和了解自然世界,炼金术所提供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成为人们检验、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一个标尺。随着炼金术的广为人之,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渴望。

人们越是想了解自然,就越需要运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所观察到的一切。于是,炼金术士和后来的医药化学家纷纷用实验或是来证明前人的论断,或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实验的早期阶段,炼金术士们为了得到炼成金、银等贵金属的结果,他们亦步亦趋地紧随前人的脚步。阿拉伯炼金家的手稿及著作成为金科玉律,各种成分的含量都严格按照手稿中的记录来配制,不敢有丝毫逾越。能够炼出黄金就是遵从了手稿的结果;如果炼不出来,则是自身实验操作的失误。如此循环反复。在The Novum Lumen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取哲人石的过程,“罐子中的石头由黑变白,其间包括一个外层呈白色,内层仍是黑色的中间过程。最后,当颜色由白变红时,在密封的罐子底部有让人不易察觉的红色粉末从黑土中分离出来,这些红色粉末可以作为丹药加入到金属嬗变的过程中。” 这与格伯描述的人工制取辰砂的方法类似。

阿诺德在他的著作Rosarius中的实验部分就强调了严格按照比例配制的思想。“首先我们被告知酵素的重量应超过硫的重量,后来更加确定的是一磅白硫应有三份酵素。即要生成银,一磅半气必须结合两磅水和三磅土。同样过程要一磅半火、两磅土、水和气各三磅相结合。这就是定量化学在它的婴幼儿时期蹒跚的步伐,但它毕竟是在学习走路了。对这个过程的所有步骤,炼金术士都应知道当前每种元素和相关冷和热、干和湿的数量。”这说明当时炼金术士们的思想状态仍然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程度。因为没有其它可供参照的东西,只能延用前人留下的著述,并尽力地用自己的实验去证明与著述上的记载结果相吻合。虽然,这种行为看来近乎可笑,但正是通过炼金术士们的重复实验,拥有了尽可能详细的实验记录,这才有了许多成为以后实验参照的数据,让自己动手实验成了人人可以接受的观念。

如果说炼金术士们还只是依照手稿上的步骤来进行实验的话,那么,后来的医药化学家不仅重复以前的实验,还突破这个桎梏,将实验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手段。除了前文提及的柳树实验外,赫尔蒙特为了证明物质不灭,还做了沙子的实验。从这些实验可以看出,医药化学家们不再盲目地追随前人的结论,他们在实验中融入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分析,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解释物质变化。

三、对提升自身内心世界的渴求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工商贸易繁盛,人口快速增长,地理大发现与对外扩张激发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印刷书籍的出现又为人们快速阅读与学习开启了方便之门。如果没有印刷的书籍的作用,葡萄牙新的航海科学要想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维萨里和帕拉塞尔苏斯的著作要想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论也是不可思议的。时代的需求促使人们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摒弃前人的那些虚幻、飘渺的想法,更加务实。在这个时期,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渴望更多地了解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揭示自然秘密的热忱,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让人们不再盲从于对天国的沉思和向往,转向对自然、对现实的研究。这种积极探索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也被人们接受。

追求完美的品质在炼金术实验中也能够看到,炼金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寻求具有魔力的万灵丹药,它能治愈一切疾病,让人达到永生。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原初金属转变为金和银。可以看出,这两个目的都力图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而且,大多数炼金术士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努力。虽然这两个目的现在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正因为有了目的,才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同样,医药化学家们即使并不完全相信炼金术的这两个目的,他们也会在实验中产生追求完美的这种信念。在实验中发现了新物质,认识到以前未知的物质本性和许多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反反复复的实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因此,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时代心态。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面临着诸多转变,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不管怎样,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精神状态反映出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不断探求。

参考文献

[1] Stanton J. Lindon, Darke Hierogliphicks Alchemy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Chaucer to the Restoradtion, [M].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hy ,1996.

[2] Lynn Thorndike, A History of Magic and Experimental Science, [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Vol.Ⅲ, 1934.

[3] Charles S. Singleton (ed.), Art, Science, and History in the Renaissance , [J].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7.

[4] 但丁.《神曲》地狱篇[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 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M]. 宗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 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M].谷启楠,韩加明,高万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7] 艾伦•G•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M].周雁翎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 G.R.埃尔顿.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二卷) 宗教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际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舒蕾(1978—),女,云南普洱人,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工作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炼金术实验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微型实验里看“燃烧”
炼金术并不神秘
做个怪怪长实验
深圳的土地“炼金术”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日本“炼金术”:奥运奖牌垃圾造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杭港地铁:公用事业“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