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

2009-03-06 05:18李权文
山花 2009年4期
关键词:全知奈特叙事学

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1930- )是法国著名的批评家、修辞学家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主要集中对“话语”层次进行分析。他的论文《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1972,1980)、《新叙事话语》(Nouveau discours du récit,1983)被视为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纲领性文件。他的批评思想主要反映在《修辞》(Figures,1966-1972)里,收在其中的《叙事话语》和《文学话语的修辞》(Figures in Literary Discourse,1982)被译成英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 结构明晰纲举目张

《叙事话语》结构明晰,纲举目张。在书中热奈特以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忆逝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为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独到的叙事学观点。 他首先指出,“叙事”(narrative)包含有三个层次的概念:叙事、故事(story)和叙述行为(narrating),并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叙事指的是讲述一个事件或者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故事则是叙事话语中讲述的或真或虚的事件;叙述行为显而易见指的是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Genette, 1995: 25-27)。其实,叙事话语的分析就是对叙事、故事和叙述行为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热奈特根据托多罗夫的观点,并对其予以修正,区分了三类故事问题:(1)时间(tense),指故事的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2)语式(mood),主要指叙事“表征”的方式,涉及到模仿的程度和视点等问题;(3)语态(voice),指叙述行为,涉及到叙述时间、叙述层次、人称、叙述者和受述者等。这样,热奈特为研究叙事话语建立了一个较为严谨和系统化的体系(参见 程锡麟,2001:62)。

除了前言和后记以外,《叙事话语》共分五章。第一章顺序(order):阐释故事中事件之间的自然顺序与这些事件在话语中被重新排列的顺序之间的关系。作者从微观层次上对一个段落集中进行了分析(see Genette,37-38)。这里的重新安排就是因为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与事件被叙述的顺序的不一致性而做出的,它可能导致时间倒错、倒叙、预叙等情况出现。第二章以持续时间或时距(duration)为题,论述了事件实际延续的时间与叙述它们的文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持续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可能小于、等于或者大于叙事时间。它的叙述主要方式有“描写停顿”(anisochronies)、概略(summary)、暂停(pause)、省略(ellipsis)以及场景(scene)。第三章讨论了“频率”(frequency)问题,它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叙述事件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对这种关系作了细致的区分:(1)单一叙事(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如“昨天我睡得早”);(2)多重单一叙述(讲述n次发生过n次的故事,如“星期一我睡得早,星期二我睡得早,星期三睡得早”);(3)重复叙事(讲述n次只发生过一次的事);(4)反复或重申叙事(只讲述一次发生过n次的故事,如“那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早”)。申丹(2001,174)指出:“对频率的选择无疑也不是对语言本身的选择”。

第四章以语式为题,提出了视角(perspective)和聚焦(focalization)的概念。首先在讨论英美传统小说理论的视角问题时,热奈特对卢伯克(Percy Lubbock)、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和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他们实际上混淆了谁看和谁说的问题。然后 提出用“聚焦”来取代视角这个术语。他把聚焦分为三种类型:“无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第五章涉及的是语态问题。主要论述不同叙述层次和类型的分类。热奈特在此归纳了四种叙述类型:事后叙述、事前叙述、同时叙述和插入叙述。同时把叙述层次分为:外故事叙事层(extradiegetic)、内故事叙事层(intradiegetic)和元故事叙事层(metadiegetic)。叙述者则可分为处于故事之外的“异故事叙述者”(heterodiegetic narrator)和处于故事之内的“同故事叙述者”(homodiegetic narrator)。

二、 重点突出 详略有度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的论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其中语式一章是本书的重点,因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叙事学领域里引入具有奠基作用的两个改造过的概念:视角和聚焦。为当代叙事学贡献了两个流行术语。

1. 视角。 作者在此用“perspective”取代了“point of view”概念。他认为关于“视角”的大部分理论著述基本上停留在分类层次上,通过对卢伯克、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批判,指出他们问题的实质,是“混淆了视角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述这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简言之,就是混淆了谁看和谁说的问题”(Genette,186)。他们的分类列表如下:

接着,热奈特悉数以前的理论家们分类之不足,指出斯坦策尔(F.K. Stanzel)对“叙述情景”的三种分类里(全知的作者叙述、叙述者为人物之一的叙述和从一个人物的“视角”做的‘第三人称叙述),第二和第三种分类没有体现“视角”的差异。诺尔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的八分法显得更加复杂,这八分法是:两类有无“作者介入”的“全知”叙述、两类“第一人称”叙述(我=见证人或我=主人公)、两类“选择性全知”叙述(即有限视角,或“多视角”,或“单视角”)和两类客观叙述。热奈特认为,第一、二类是语态问题,与视角无关。第六类混淆了焦点人物和叙述者之间的区分。他认为布思把这两者等同起来也是不可取的。而贝蒂尔•龙伯格(Bertil Romberg)、博尔赫斯(Borges)等人的对斯坦策尔分类的补充也都具有片面性。

原来热奈特却有自己的看法:应该把分类的范围限定在纯语式里,范围不能太宽泛。因此他极力推崇托多罗夫在对“视角”或“语体”的限定基础上提出的三分法:全知叙述者的叙事、“有限视野”的叙事和视角外叙事。在全知叙述者的叙事里,叙述者>人物,即叙述者比人物知道的要多;“有限视野”叙述者=人物,它表示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而视角外叙事则是叙述者<人物,这种情况,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要少。热奈特在他的学术生涯一直致力于推广这种分类,在叙事学界确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 聚焦。经过细致地讨论后,热奈特发现,视角、视野或视点这些词属于专门的化的视觉范畴,因此,他主张用较为抽象的词语来替代它们,他选择了“聚焦”这个术语,并运用这一理论对传统的视角理论进行改造,提出了聚焦三分法,即零聚焦或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叙事是指叙述者>人物的叙事,也就是传统的全知叙事。内聚嘉叙事指的是叙述者=人物的叙事,它可细分为三种形式:固定式(如詹姆士的《梅西所知道的》,我们几乎始终没离开梅西的视点)、不定式(如《包法利夫人》里,其焦点人物有查理到爱玛再到查理)、多重式(指同一情景和事件被多次讲述,每一次都是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讲述的。如罗伯特•布朗宁的《指环与书》中不同人物目睹的同一桩凶杀案件)。外聚焦叙事指的是叙述者<人物的叙述。这里叙述者“陈述的只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所在的环境,而没有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如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布思,1990:136)。

三、 客观公允 瑕不掩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种分类在运用过程中未免显得模糊不清。热奈特对此并非视而不见,而是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聚焦方法并不总是用于整部作品之中,而是运用于一个可能非常短的特定的叙述段落”。另外,“对一个人物的外聚焦有时可能被确定为对另一个人物的内聚焦”( 热奈特,131)。不定聚焦和无/零聚焦之间的分野也很难界定,“因为无聚焦常常可以依照‘难事都能做,容易的事不在话下的原则,作为任意选择的多重聚焦来分析”(热奈特,131)。同时,热奈特主张不要把内聚焦概念绝对化,实际上,几乎不存在绝对的内聚焦。他说:“不折不扣的所谓内聚焦是十分罕见的。”原因很简单,这种叙述方式本身具有其局限性,他的原则过于严格,它要求“决不从外部描写甚至提到焦点人物,叙述者也不得客观地分析他的思想或感受”( 热奈特,131)。可见,热奈特对该问题持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

总之,热奈特提出的许多概念在叙事学领域已经成为标准术语或经典,而他的《叙事话语》的发表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许多学者,如米克巴尔、普林斯、里蒙-凯南等都予以高度赞扬,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挑战。针对这些质疑,热奈特在1980年的《新叙事话语》里予以回应。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的理论也有明显站不住脚的地方,比如,用于表明内聚焦的“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难以成立,因为它只能适用于固定的内聚焦。总体来讲,尽管有这些缺陷,但它们不论如何都不可能遮蔽或者抹去他在叙事领域所取得巨大成绩。作为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集大成者,热奈特建立的全面系统理论的体系奠定了当代叙事学理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Genette, Gé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assy in Method[M]. trans. by Lewin, Jane 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2]韦恩 •C• 布思. 程锡麟 译.“当代美国文学理论”[J]. 外国文学评论, 1990.

[3]程锡麟, 王晓路. 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 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李权文(1969—),男,湖北利川市人,土家族,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艺理论和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全知奈特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三教合流——《水浒传》全知人物与宋江关系所折射的文化意蕴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
全知视角下的《心迷宫》文本解读
奈特不确定下考虑红利和机制转换的最优消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