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接受美学理论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2009-03-03 10:01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美学文本

张 颖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读者在鉴赏和批评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这一理论,不仅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还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借鉴和引用接受美学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尝试构建了一种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拓展提升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阅读欣赏能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生命力。下面就这种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接受美学的结合分项阐释如下:

一、创设情景

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开始读解文本,这就是接受美学中所定义的“期待视野”。它是体验的引线,探究的前奏。语文教学要成功,首先要从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开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构建文本意义。”

教育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翻开语文课本,一篇课文的题目、作者、题材、体裁便会引发他们的种种猜测。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制造思考的悬念,设计精要的导入等巧妙的创设情景,积极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就成为我们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

二、 提出问题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所以才有“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创新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我们不妨常抛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讨论话题、相近或相悖的观点,让学生去讨论。有讨论,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

当然,问题由教师设计并抛给学生只是提出问题的一种原始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新课堂模式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并为学生提供自我定位、自主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介入”学习的过程。

三、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按照自己的意图执教,当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和问题时,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不予理睬。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迎合老师,与教师保持一致,其行为虽然貌似合乎规范了,但却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再如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学生的思考活动范围局限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似放不放,欲放又收,学生思考的范围狭小,甚至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只能进行思考的模拟而已。还有的老师,担心破坏课堂的整体和谐,对学生创造性的展示,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也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质量。

语文是很有“灵性”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快乐,陶冶心灵。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死的语言材料拯救出来,并赋于它现实的生命。也就是说,它承认了读者的能动创造性,提升了读者的地位,对读者是一种肯定、激励、尊重。它与“新课程”的理念宗旨相吻合,至少可以给我们以这样的明示:阅读教学中,学生亦是读者,他们与我们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上,我们的课堂应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四、合作探究

接受美学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对文本与自身意义的建构便也迥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探究的互动性,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更要强调集体的合作探究。师生各以自己的探究所得平等参与到阅读对话中去,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对别人的探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中达到体验的合流、情感的沟通、认知的提升,在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过程中获得探究创造的愉悦。实践证明,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新模式中及其重要的环节。

探究的形式多样,但合作是必要的手段。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五、展示提升

1.在探究的基础上展示

新课程理念提倡“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适度的“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接受美学则认为阅读是读者充满乐趣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可以超越文本读出新意,并且希望读出文本中没有的东西,赋予文本新的、鲜活的生命。“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文本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显然这是阅读理论的新发展,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标准。如果不加强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见解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悲剧之中,很多探究活动决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与完善,也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主体。在此基础上再创造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给每个个体提供展示的机会,就可以互补所知,资源共享。

2.在展示的基础上提升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读者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所见,学生是文本的读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与文本往往存在较大的视界差距。因而,不论求真求美,都不应对学生思想进行钳制,而应在展示各自不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感情的升华和思维品质的优化选择。再说,文本意义是多层面的,可分为基本意义、引申意义和现实意义。阅读教学的重点虽应该落在指导学生潜心阅读文章、领悟语句的含义、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揣摩文本表达方法这些基本要求上,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追求绝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基本意,而是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可以让我们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思考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明白: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与文本的交流活动,教师在促进这种交流活动方面将有何作为,取决于弹性且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美学文本
仝仺美学馆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独立思考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