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在阅读对话过程之中最初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对话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潜心会文是对话的基点
学生能否潜心会文,是决定阅读对话质量高低的根本。学生若是在心浮气躁的心境中与文本对话,所得到的仅仅是文本之“皮毛”。浅尝辄止的对话后,随之出现的是极其浮浅的感悟交流,各种离奇古怪、断章取义式的解读都会出现。潜心会文是阅读对话之本,教学中缺少这一环节或是淡化这一环节,就会使阅读对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维护学生的 “倾听权”,似乎已成共识,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兑现”,学生仍是少有机会阅读的。最常见的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简化,学生尚未充分感知文本,教师过早、过快地介入分析、讲解,匆匆给出结论。对于一些文情并茂、意蕴丰厚的课文,理应有一番“诵读”、“涵泳”工夫,但不少教师常是急于把学生从“境”中强拉出来,问这问那,讲这讲那,由此造成学生与作品始终隔膜。因为缺乏学生“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外加”,结果造成学生对阅读课的冷漠。
新课标强调阅读的开放、拓展、延伸和理解的多元,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文本的把握的基础上,目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的另一误区是多游离于文本之外的交流讨论,而围绕文本深思质疑的时间不足,这种为求“发展”而轻文本阅读的做法,实质偏离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阅读无“对话”的表现。
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遭遇学生“启而不发”的尴尬,原因多半是未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师搞了许多“设计”,时间很紧,最终选择的是压缩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教学过程是教的动态和学的动态两个动态过程组成的,只有两个动态同步展开,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学生还没有充分感知文本,老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研讨,组织学生对话交流,那就将出现动态失衡。
二、唤起体验是对话的重点
阅读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作者是以生命、心灵去创作,那么读者就同样需要以生命、心灵去解读。在教学中,不应对文本条分缕析,而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体悟、情感融入其间;不应孤立地进行文本阐释,而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以身示范,处处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
新课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提出,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确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能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能预先设置好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来钻,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学习的过程本是学生带着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
[案例]《荷塘月色》中通感经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讲解:新奇的比喻,写出荷香的似有似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
学生置疑:“荷香比作歌声,并不是最好。文章通篇意境都极有宁静,除了作者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改为‘笛声更好,比较符合当时的意境。”
【结论】学生可以拥有与作者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感受和见解。“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个性化阅读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新一轮中学语文教材已渗透了这方面的教学理念。像对愚公移山行为的不同看法,像对鲁迅散文和小说多个主题的理解,等等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文本信息和自身感受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不仅多角度理解文本意义,甚至还可以提出个性化的批评,因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与文本作者对话了。
三、教师素养是对话的亮点
阅读“对话”,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包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阅读教学的“对话”理论的实施,对教师而言,既是遇到了挑战,也是遇上了机遇。说挑战,是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其个体品味,独特感悟,其获取、其发现、其疑惑,再也不是教师能全然明白,可早早预设,准备停当的。教师再也不能靠捧本教参吃饭,用标准答案来压学生。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就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对话”无法进行。
说机遇,是因为这种教学形式必然促使教师转变角色,苦练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功。在整个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要媒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相机诱导、适时开导、及时疏导;搭建正确认知的桥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深度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能在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本“僵死的意义”转换为“富有活力意义”,阅读教学中最能点燃学生之情的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独到的感悟、理解,有了这种独到的感悟、理解,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构想。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的多方面素质。首先是语文教师的人本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时刻想着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去平等地对话。其次是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教学理念,理论素养直接决定着他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一个优秀的教师应站在教学科研究的前沿,坚持独立思考,与时俱进,在教学的交响乐中敢于奏出自己的音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积累,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教师的学识修养。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恰到好处的引例,无不与教师的学识有关。另外,教师还要有课堂上感知学生差异和变化的敏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创设、调整各项教学环节,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提供空间。
当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即使形式上的自主性得到一定的发挥,但最终会由于教师教学的应变能力有限,缺乏机智,学生众多的个性表现无法被顾及,“发展”仍将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