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创新教育 树立创新理念

2009-03-02 02:43刘少银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生观创造教育创新教育

刘少银

[摘 要]创新教育是近来教育界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如何把握创新教育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对创新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真正理解创新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把创新教育真正贯彻到教育活动之中,从教材改革、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及学生教育入手,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经受得住知识经济考验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 教师观 学生观

创新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可以说是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对于它的定义更是形色种种。创新教育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但据调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有教师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如把“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发明教育”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对“创新教育”无所适从,或仅停留在搞小发明、小制作的表面形式上;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割裂开来,认为“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对立的,“创新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认为“创新教育”不能走进课堂,对于创新教育须采用特殊的形式、特殊的教育手段。鉴于对上述种种认识的分析,笔者认为: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

关于“创新教育”的定义可以说上百种,但从整体来可以把其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从广义上讲,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是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只是它把“创新”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创新教育是全社会的行为,国家设立创新体系,它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国家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系统的核心是企业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从字面上看,国家创新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基础教育系统,但人是从小长大的,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然后再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二、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

创造教育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我国,陶行知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在动脑、动口、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更注重一些。但这种教育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造就适应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必须抓住相关问题综合进行教育改革,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与环境。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创新教育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创新教育贯穿于实施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并得到体现。

创新教育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

三、创新教育的教育观

创新教育的涵义决定了它代表着先进的学校文化。虽然学校文化的外延较宽,且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但学校环境作为这种价值观的载体,是构成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环境和土壤。创新型的学校环境包括对个体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种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长、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教学主体及班级气氛等。

四、创新教育的教师观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还必须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灌输”式和“注入”式教学,运用根据创新型理论要求编写出的新型教材,恰当地采取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诸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等,都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避免教师劳动成为单调重复的行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性劳动。

五、创新教育的学生观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他们更属于社会、属于未来。对学生的合理定位,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的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管理更为关键和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对学生以后在某个领域的创新行为大为有利。所以,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来维系和支撑。

1.要把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是能造就的,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教育者要把学生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2.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好奇心强,容易被种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3.重视差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和优秀生之分,他们创造的潜能一样深厚,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开采、挖掘。小时候的牛顿,制作的工艺品得不到老教师的赏识,日后却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宗师,这就说明,牛顿小时候不是没有创新能力,只是老师没有发现而已。

总之,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在诸多相似的背后,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9-4.

[2]杨小靖.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评论,2001,(4).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1999,(5).

[4]阎立钦.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猜你喜欢
学生观创造教育创新教育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让思维“轻舞飞扬”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