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考

2009-03-02 09:33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特殊性产业化

漆 玲

摘 要:文化生产力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而且包含着人生产自身的能力。狭义的文化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相对立,它表现为精神生产力,或者说,狭义的文化生产力就是精神生产力,它是指生产特定的文化产品,提供特定文化服务的能力。以狭义文化生产力为根据的文化生产具有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特殊性,而文化生产力的实现形式也以创造性、中介性、消费性为其特征。在当前条件下,文化生产力的产业化推动文化生产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特殊性;实现形式;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1-00013-04

长期以来,理论界关于生产力的理解,多停留在物质生产力的层面,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把生产力归结为物质生产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提出,也使文化生产力问题的研究成为

热点。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看法和文化生产力的含义

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承续了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和生产力分类的思想,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这是因为,虽然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产力合乎逻辑地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只需要进行物质生产。实际上,人类的物质生产区别于动物活动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展开的,正是由于历史的积淀和人对历史积淀的自觉,人类的物质生产才显示出其创造性和超越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根本要素是有意识、有创造能力的人,因此它内在地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明确地使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对范畴。“物质生产力”主要是指人类在适应、改造、调控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的物质力量,而“精神生产力”则是指人类创造精神产品、精神价值的能力。马克思十分强调要历史地看待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他指出:“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把生产力区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甚至在这种区分中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出于理论的需要,即唯物地、从而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而且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只从事物质生产。相反,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点,就在于它所涵盖、携带着精神的因素。历史表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总是相伴随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的物质生产,也不存在纯粹的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正像物质生产不容忽视一样,精神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否认和抹煞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人的活动中包含着专属于人的精神因素,人才能够超越外部世界,从而也推进自身的发展。

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最初的生产并不具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精神生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因素同物质生产直接交织在一起。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以及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产及其作用逐渐凸显。到了今天,不仅人类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都渗透着精神生产的成果,而且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把社会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人类发展史中的必经阶段。而清楚地区分两类生产并把它看作是历史的必然已经是世人达到的共识。“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p.36)正是这种分工出现之后,精神生产才获得独立的内容、形式和地位、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绝对地对立起来,更不能否认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可分割。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与应用导致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导致了物质生产力的第二次飞跃,这种飞跃不仅使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精神生产力的功能和形式。而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文化是专属于人的。由于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生产力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的多层次性,文化生产力也应当是多层次的。因而,同文化一样,文化生产力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而且包含着人生产自身的能力。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知识、思想、理论、观念等)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普遍形式。“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1](p.80)因此,总体意义上的文化生产,是指人类全部生活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内在于人类的三大生产之中,是三类生产的共同内容和共同成果。文化生产力也就相应地具有三种形态。而狭义的文化生产同物质生产相对应,它既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一切知识、理论等思想形式的生产,也包括价值观念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语言之中的精神生产。与此相应地,狭义的文化生产力也就同物质生产力相对立。它表现为精神生产力,或者说,狭义的文化生产力就是精神生产力,它是指生产特定的文化产品,提供特定文化服务的能力。

二、文化生产的特殊性与文化生产力的特殊实现形式

理解文化生产力必须理解文化生产。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具有文化形式。人类所有的生产都是文化生产,但是由于狭义的文化生产主要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它与精神生产具有同等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文化生产力的概念,但却深刻阐释过“精神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力”,以及“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既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更是非物质生产“即精神生产领域”的特殊现象。马克思进而概括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显然,精神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区别于物质生产力,这表明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力两方面因素的区分。而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明确使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他还经常使用“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等概念,并深入讨论过精神产品的“价值”和“交换”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

把马克思的论述概括起来,可以把狭义的文化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定义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观念地创造、超越、探索客体的活动。所谓主体观念地创造、超越、探索客体的活动是指文化生产的生产者主要是通过大脑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洞察力等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或者说,狭义的文化生产是人们运用思维能力,对观念形态的客观现实和以往的思想文化资料进行加工,创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生产。这种生产的特点在于:

其一,精神生产是观念的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从观念上把握客体,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和建构客体,以达到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由于精神生产的内在形式的局限性,这种生产必须通过中介性的语言和符号系统表现出来。但也正由于这种生产具有内在的形式,它才能够实现对现实或客体的超越。

其二,精神生产是特殊的创造性的生产。一般来说,凡是人的活动都具有创造性。但是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在于它是这种生产的常态,或者说,创新是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虽然精神生产要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但它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消化吸收借鉴前人的成果,而在内容或形式上加以创新,因而,就算是照抄照搬,也不可能完全复制他人的成果。

其三,精神生产具有个性特征。由于精神生产是主体以个体形式展开的活动,个性在精神生产乃至精神生产的结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就算是主体以集体的形式展开活动,其结果仍然会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人的主观世界是各个不同的。就算是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也会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再加上目的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在这里,生产者个人的特殊才能、风格和个性明显地通过生产及其成果表现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精神生产是一种自主的生产或自由的生产。

其四,精神生产的成果具有社会共享性。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一己性或排他性的,而精神产品的价值是在与他人的交往或共享中实现的。不仅如此,精神产品的价值还会随着共享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增殖。

其五,精神生产具有自身独立的发展规律。诚然,精神必须以物质为原型,因而必须服务于社会存在。但是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线索和发展规律。它同现实的发展既不亦步亦趋,也不如影随形;它既可能超越现实生活的发展阶段,也可能滞后于现实的发展;此外,它还会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必然出现精神生产及其水平高于或低于物质生产水平的现象。

其六,精神生产具有独特的形式。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一种是产品“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够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如书籍、绘画、电影拷贝、录像、录音等。这种形式与物质产品相类似。还有一种形式,“产品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产品在精神生产者主体的运动状态中即被消费者所消费”[2](pp.61.62)

精神生产的上述特征表明,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而使精神生产得以进行的根据就是狭义的文化生产力。人们的思维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洞察力的总和就构成文化生产力。

如果说文化生产力是进行文化生产的根据,那么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精神生产成果的实现则凝结着文化生产力。理解文化生产力不仅需要与文化生产相联系,还必须与文化产品相关联。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生产力的实现或外化,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成果。关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概括。根据学术界的分析,可以把文化生产力的实现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创造性的实现形式,即以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为代表的基础性或基本性的实现形式。这种实现形式的特点在于创造力本身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前沿性、开创性。这种形式是基础性的或基本性的实现形式,这是因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基本的文化生产力。或者说,其他方面的文化生产力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离开了基本层面的文化生产力,就不会有其他方面的文化生产力。

其二,中介性的实现形式,即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推广普及为代表的应用性或中介性的实现形式。由于这种实现形式是在原创型的实现形式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形式,因而在实质上是一种再生产。它是将科学理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创新成果推向社会,通过对公众进行宣传普及或制定相应政策等加以实施,进一步实现和检验原创型文化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对其做出丰富和发展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双重属性。就文化生产来说,它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再创造,而就消费而言,它在创造的同时就在消费。

其三,结果性或消费性的实现形式,即以社会和大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参与活动,是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消费是对已有文化成果的占有和享用,消费的结果则会产生新的需要。从文化生产乃至于所有的生产来看,消费既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文化生产的消费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结果性或消费性的实现形式,文化生产力及其发展就陷入盲目性。生产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必须生产。

创造性的实现形式与中介性的实现形式、消费性的实现形式相互关联。如果说创造性的实现形式是文化生产力实现的源头的话,结果性或消费性的实现形式就是文化生产力实现的终点。前者是文化生产的起点,后者则是文化生产的落脚点。在这里,起点与终点、源头与落脚点通过中介性的实现形式联结起来,从而构成一个首尾相联的统一整体。

既然狭义的文化生产就是精神生产,那么精神生产的成果与文化产品就具有同等的意义。由于精神生产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的产品在表现形式上也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结果。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同物质生产的产品一样,“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籍、字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还有一种形式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职员、医生、牧师等等”。笔者以为,后者更多的是指文化服务。

三、文化生产力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和文化生产力经历着时代的嬗变。它们不仅有独立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已经成规模地展开。今天的文化生产与文化生产力越来越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从而包含着更为广泛而丰富的要素。而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作为人类生产发展必然趋势的题中应有之义意味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产业化的力量。如果说,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离标志着文化生产力的形成,那么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在新的条件下的结合则是文化生产力质的飞跃。在当前条件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以致使知识的力量上升到“本”的地位,所谓“知本”;与此同时,文化及其生产也在与经济的结合中表现出新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意味着文化生产正走向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和联合化,从而使文化产业得以形成。这种产业化的文化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基础,集中体现为经营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文化企业大量涌现并不断走向集团化经营。文化的产业化的形成意味着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相互联结,文化产业链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精神生产是一种全面的生产。这种生产克服了片面的,为着外在的、异化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局限性,是一种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主体性的生产。因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根据。从发展趋势看,时代越进步,人的精神需要越会趋于多层次、多元化和个性化,越需要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随着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就逐渐地走出狭隘的生存视野,从地域和群体的自我封闭的孤立状态中解放出来。其次,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们其他方面的能力。概括和总结人类实践的经验,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并通过启蒙和教育使人们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再次,发展文化生产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能力就是生产文化的能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能力。而“真”、“善”、“美”作为相应能力的实现,就是人们生命的意义之所在。最后,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生产“文化人”。人是文化生产力的主体,人的素质的高低,给予文化生产力决定性影响,反过来,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人”,也正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段志超]

猜你喜欢
特殊性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浅谈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计量器具政府采购漫谈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抛体类问题解题方略大放送
论新建神佛造像在城市雕塑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