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霞
英语课文课前导读,指通过对课文设置一定量的、有一定层次深度的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并完成练习,达到预习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利用课文课前导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下面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设题与解题
笔者认为,现行中学英语课本中每课所配置的练习,其中针对课文理解而设置的大部分题目是关于课文某项细节、事实的提问,比较简单,其优点是便于听说、交流,但从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主题思想、逻辑推理等角度去考虑,则似歉周全。课前导读意在弥补这一不足课文课前导读实践中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对课文导读的设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义,培养其阅读能力,题目设置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寻找段落主题句
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主题句是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它是段落中关键性的句子。抓住了主题句,就抓住了段落的中心思想,就抓住了段落的纲。主题句的位置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主题句位于段首,二是主题句位于段末,三是主题句位于段中。主题句位于段首的情况最为普遍。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问:(1)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paragraph?(2)Whats the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3)What does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接着从段落中抽出几个句子(含主题句)作为选择。通过练习这样的题型,再加上教师的慢慢引导、启发,能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抓住段落特点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各个段落组成的,而每一个段落都是提纲的一个要点,只要学生抓住了提纲的要点,也就抓住了整个段落的意思,就能迅速地获取阅读信息。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每一段落的要点。为此,教师可设问:(1)What is the paragraph about?(2)Whats the mare idea of the paragraph?(3)What was happening to…?此类题目的答案不可能从文章中抽出某一句便能讲明它的全部意思,必须使用概括性的语言作为选择的答案。
3应用逻辑推理
文章都是有脉可循的。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来展开。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特点、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这样,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识图。还应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字面意思、语篇逻辑关系、细节的暗示等,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例如:教学高三上册Lesson 2:Madam Curie,笔者设置了以下题目:
The sentence“At that time womanwere not admitted to universities in Poland.”suggests that at that time in Poland
A.Woman were equal to men.
B.Woman enjoyed high social position.
C.Woman were looked down upon.
D.Universities did not accept anywoman student.
答案C、答案D最为接近题意,但答案C实际上只是对原文的反面解说,由题目的事实推断出的结论应该是答案D。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深层理解,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必须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二、作用与效果
实践证明,实施英语课文课前导读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要有明确的目标,阅读目标的确定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实现。如果学生阅读前对阅读问题有明确的概念构想,则阅读目的和阅读时间的分配就显得自然而得心应手,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顺理成章。课文课前导读的设问给了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保证。长期坚持,能让学生熟悉设题、解题思路,阅读能力的提高自是在不言中。
2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英语课文课前导读是一种课前的任务,而学生本身就有一种心理定势——课前必须预习,再加上老师的布置、督促,他们会认为要完成任务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完成导读练习必须在课前阅读课文,不懂的问题要在课前自行寻找途径解决。这就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3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在实施英语课文课前导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换角度看问题,多问“为什么”,从多个角度探索求异;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这在无形中给予了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