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凤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法是不可少的,它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词语积累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挖掘、赏析拓展成为重点,对学生概括、分析、发散、创新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主流,对人文意义的发掘追求受到追捧。但是,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对文本最基础的字词教学却有所忽略。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的贫乏显然不可能导致思维的缜密、情感的丰富、表达的准确。当下对词语的积累和训练并没有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重视,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究创新潮中。相对于同属语言学科范畴的英语学科而言,其单词识记、默写等常规教学活动落实得相对到位,可是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却缺乏积累词语、扩充词语的自觉意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依托课文或单元,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听写,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音、形、义,通过一定量的词语积累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词语积累不能割裂相应的语言环境,静止、机械地识记不可取,教师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把握词语。
反复诵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都反映了古人对包括诵读在内的读的重视。读符合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读符合母语习得的学习规律。当下的语文课堂,诵读有弱化、边缘化、虚拟化、象征化、空泛化、泡沫化的倾向。一提到诵读,有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旧时私塾教师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刻板拘谨形象,担心大量诵读会削弱学生讨论、质疑、探究的时间,担心语文教师的阐释、分析、解构不到位。以前,传统的分析教学法盛行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无疑强制性地剥夺了学生诵读的时间、空间。而现在,质疑、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风行一时,尽管诵读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几乎主动放弃了通过聚焦文字来诵读文本,特别是放弃了放胆诵读和反复诵读,生怕由于诵读耽误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时间。其实,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悟,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课文复述
复述课文可以说是感性的、印象式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的真实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而其他如概括、分析、质疑、批判、创新等能力都由此衍生。在课堂上,一味分析文本,像医学解剖一样肢解课文,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语文教学方法,现在已基本不再使用。有些教师转而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来寻找课文的某个切入口开掘课文。这样的方法当然好,但有时有可能会无意间忽视复述课文这一比较朴实的环节。其实让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良好习惯,读后不自觉地回味一下,重现文本的整体风貌,笨是笨拙,但却是成就语感、整合文本、品味细节、培养口头表达的好方法。
落实默写
黎锦熙先生说过:“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少学一点翻译和繁琐无用的分析,在语文界已经有共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诗文,高考也重视对背诵篇目的默写。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特别是反映传统文化精华的文章,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打下根基并受益终身。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囿于时间限制、检查繁琐等,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仍然落实不够。
课堂练习
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要讲究互动、要讨论热烈、要气氛活跃,但同时也包括“静”这一特殊的气氛,也应该包括学生的深入、独立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一定量的、有训练价值的习题。然而现在有些语文教师在课上似乎很忌讳“训练”,仿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必须是教学方法的主流和大潮。课堂上如果只是练一练嘴巴、练一练思维、练一练合作,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从何而来?课堂讨论就算再热烈、再深入,也肯定有个别学生因为发言的时间和机会有限而被边缘化。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带动所有学生得到事实上比较公平的同一训练。更何况,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还是靠他们独立的读写实践。教师如果总是一味钟情于课堂讨论,一意务虚,学生的思维是“活”了,情趣是“灵”了,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并形成相应能力就得不到保障。如果只满足于少数几个表达清晰、思维敏捷的学生抢先说理解、说答案,那就等于无形中置其他学生以旁听、陪衬的地位,因为无论发言,还是讨论,抑或是争辩,在课堂有限的时空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同等的机会。
评点笔记
古人读书每逢悠然“心会”之处,就在书的边角圈点、录写,这是真实、自然的阅读方式,特别有助于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关键性的地方写下个性化的思考。这种阅读,比动辄掌握中心思想、鉴赏文章思路、欣赏写作艺术、体会文章语言等宏观视角更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在即兴评点、边读边想、圈点勾画、感性批注的基础上,学生会逐步达到自觉记笔记、作札记摘抄、写读后感的层次,从而更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