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练习设计

2009-02-21 02:48
江苏教育 2009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西湖文本

黄 剑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能力和素养是不可能靠“听讲”便能获得。只有在实践中反复锻炼,不断地从阅读理解内化到表达、评论、鉴赏,在训练中形成长效积累,才能真正获得。综上所述,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的延伸部分——小学语文练习,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极好的训练(实践)场所。

可以这样说,练习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既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反馈,它的设计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实效。传统练习形式已形成了许多较具操作性的模式,让学生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等等,在培养学生有效识记策略方面,功不可没。但传统练习存在的缺陷,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它无序单调、缺乏弹性,低效重复、脱离文本、一味拓展,所以已成为制约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鉴于语文学习是“学得”与“习得”有机统一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该遵循“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策略,在练习设计上多下工夫,真正达到“教者有心,学者得益”的境界。

一、立足文本。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

《新课标》这样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训练还是要扎实到位的。

在第十册《郑和远航》一课中的“派遣”的“遣”是个生字,教师进行了以下练习设计:①组词:遣()遗()②说说“派遣”的意思。③按课文内容填空:___派遣___带领船队到___去访问,由此,你体会到___在第七册《九色鹿》一课中,教师紧扣“见利忘义”这个词设计练习:①“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其中“利”和“义”分别是什么意思?②在文中。调达见到了什么样的“利”?忘记了什么样的“义”?划出有关句子。③调达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

这些练习设计都很好。有时文本中的生字比较多,但学生在识记方面产生困难的只有少数的几个,教师应善于将其挑出来进行专门读写练习;有时文本中出现了一连串的生词,但必定有一两个与文本的整体理解密切相关,就如穿珠的彩线,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拎出这根线,不但能帮助其更形象地理解运用这个生词,而且能更透彻地理解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设计中,我们应遵循“一练一得”的原则,切忌一次练习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希望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锻炼,这样结果只能“蜻蜓点水,浮在表面。”

扎实的基础训练并不等于那种繁琐、机械的“题海战术”,我们强调的基础训练是基本的训练、是科学的训练、是活化的训练,它讲求应时、精当、高效,要求教师善于敏锐地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之处来设计练习,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由文本的范例产生迁移,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才能事半而功倍。

二、紧扣文本,开展有度的拓展练习

一位艺术家说过: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同样,文本中使用的语言也包含着许多艺术的“空白”。这空白令人浮想联翩,如能对这“空白”设计练习给予补充,则有助于对文本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及表达能力。

第七册课文《古诗两首元日》的课堂练习给笔者以启示。

1“元日”的意思是___这一天是我国传统的___节。

2 诗中介绍。在这一天,人们要___ 、___ 、___ 以此欢度佳节,就像在元宵节人们要___,在端午节人们要___,在清明节人们要___,在中秋节人们要___,在重阳节人们要___。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想象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孩子、青年、老人都会怎么做?怎么说?你家乡的人们、你和家人又是如何欢度佳节的?请以《元日》为题写一篇短文。

在笔者看来,“拓展练习”有两层目标:一是突破文本限制,帮助学生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大量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增加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在上文案例中,我们不但要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春节的人文内涵,获得生活体验。

紧扣文本,开展有度的拓展练习,我们鼓励教师通过练习的设计引导学生采取展开想象、扩大阅读范围、表演、比较等多种形式,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然而,学习文本,适当地做一些拓展练习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好的练习设计应讲求“度”,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文道统一”。

三、超越文本。指导开放的综合研究

一位教师在教学《西湖的“绿”》一课时布置了如下分层作业:

1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西湖漫笔》,了解更多的知识:

2爱习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对西湖的感受;

3爱朗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读出西湖的特色;

4爱绘画的你,不妨画出西湖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象:

5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赞美西湖“绿”的歌;

6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7爱观察的你,不妨找找西湖其他的特点。

以上7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

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曾经布置过这样的课后练习:结合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在小组内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合作展示研究成果。(第十册《郑和远航》)

上文案例,教师在练习设计中提出了“小课题研究”。它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在实践中选择小专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崭新课后练习方式,极大地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于是,练习促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对文本有了全面的回顾,而且通过查找资料、图片制作、数据对比、实地走访等方式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

设计这样的练习,应关注“研究性小专题”即“超越点”的选择,笔者认为“超越点”应从文本中挖掘。要能不偏不倚,不随意“戴高帽”、贴“政治标签”;“超越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随意拔高要求;“超越点”应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最后应又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学习上。四、回归文本。引领深度的感悟体验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内涵,在我们语文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文本就是学生语文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支撑点。因此,教师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在练习设计中都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再次潜心涵咏、细心会文。

让我们来看看《赠汪伦》一诗的练习设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①在理解加点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送别的场面。②你还了解哪些送别诗?填空:孤帆远影碧空尽,___。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___。③比较四首诗描绘的送别场面,体会其中的异同。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有立足文本的理解。又有超越文本的积累,更有建立在较高层次上的比较、感悟。真正实现了认识的回归与升华,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反思和语言的内化。

总之,“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我们只有遵循这样的策略,在练习设计的内容、形式上多下工夫,才能促进学生触摸文本、披文入境、潜心会文,才能发展学生的智慧。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西湖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西湖
雪后西湖 暖阳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