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红
【关键词】依那普利;辛伐他汀;高血压,左室肥厚;疗效
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室肥厚(VLH)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体检中心和门诊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血浆总胆固醇(TC)≥5.2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2 mmol/L的患者92例,且2周内未服用任何抗高血压药物。随机分成两组;依那普利联合辛伐他汀组(n=47);依那普利组(n=45)。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具有可比性。经体格检查及有关生化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房颤、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病。EH诊断根据1999年WHO/ISH标准。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依那普利10~40 mg,2次/d口服,联合辛伐他汀组,每晚1次辛伐他汀20 mg顿服;每2周随访一次,根据血压调整依那普利用量。疗程4个月。全部疗程结束前后行实验室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gE-LogIG5型,探头频率2.5 MHz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根据Devereux,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若男LV-MI≥134 g/m2,女≥110 g/m2或IVST和(或)LVPWT>12 mm,定义为左室肥厚。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用PEMS3.1统计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与治疗的92例患者中,有9例退出,其中不良反应退出5例,失访2例,2例因联合两种降压药退出。
2.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压血脂变化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LVDD、IVST、PWT及LVMI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间在治疗4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有5例剧烈咳嗽,更换其他降压药好转。两组患者心率及血糖、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它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严重影响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防止和逆转LVH是EH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依那普利作为ACEI类药物,已被证实对EH伴LVH有较大逆转作用,其机制与抵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LVDD、IVST、PWT和LVMI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1)说明依那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还显示逆转LVH的作用。同时两组间治疗后结果发现,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患者TC、LDL-C、IVST、PWT和LVMI与单纯依那普利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说明辛伐他汀除了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外,还具有逆转心肌肥厚作用,其可能机制辛伐他汀抑制甲羟戊酸及类异戊二烯的合成,减少血管紧张素II(AngII)受体表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和内皮素-1(ET-1)的合成,从而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的激活;减少内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使NO增加,对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维持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来抑制心肌肥厚。由此看来,临床上对高血压伴LVH患者尽早应用ACEI及他汀类药物,尤其伴有高血脂者,可加速逆转LVH,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Devereux RB, Alonso DR, Lutas EM,etal.Echocardio-graphicassessmentof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Comparison to necropsy findings.Am J Cardiol,1986,57(3):450-458.
[2] 李闪,朱建华.他汀类药物在心肌肥厚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