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娜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经济结构和金融秩序的失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重建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救市不是如何救助美国的金融机构,而是如何拯救全球金融经济之命运。在世界经济低潮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具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金融智慧,以期在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中赢得主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秩序;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1-0036-04
2008年9月,曾经在全球金融市场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贝斯雷登、雷曼兄弟等金融巨头倾刻间灰飞烟灭,令世人瞩目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光环一夜间化为乌有。面对旷世已久的金融海啸,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刻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金融危机突然引爆?世界各国怎样才能在危机中寻求真正的出路?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绝非偶然
股市上有一句经典之谈: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纵观1971年以来世界金融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金融风险无以复加、虚拟经济难以为继的必然结果。
1.在2001年美国衰退迹象已露端倪。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始终是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导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低迷之后,借助于“知识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配合,美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以金融运作为特点的虚拟经济成为其重要经济特征。2001年以后,美国经济衰退迹象开始显现,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生产过剩的现象已日益突出。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刺激下,2001~2006年期间,美国年均GDP增长率为2.4%。2007年,GDP全年增长2.2%。
2.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是在国际资本的带动下实现的。在全球生产过剩的同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着资本过剩。由于西方国家的投资机会萎缩,大量游资急于寻求保值增值场所,资本的趋利性使跨国金融投机变本加厉地发展。这些巨额投机资本,可能名正言顺地在某个国家抢滩登陆,相应地带动了经济的复苏;也可能不动声色地从某个国家悄悄撤出,使得金融市场出现塌陷,导致局面的飞流直下。
3.2007年美国金融风险因素进一步累积。为化解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市场短期资金趋紧状况和经济衰退风险,美联储自2007年8月至12月开始,将保持了14个月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4.75%,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调该利率。随着次贷危机影响扩散,为缓解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美联储又分别在10月31日与12月11日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各下调25个基点。一再降息的结果,在支撑了美国经济和避免出现明显衰退的同时,也累积了美国的金融风险。
4.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仍然严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已经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32%。2007年全球贸易预计达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GDP的31%。IMF预计美国和英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2007年将分别达到5.7%和3.5%;而日本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5%,亚洲发展中国家将达到6.9%,中东将达到16.7%。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艰难,各种形式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5.私人资本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目前,私人资本流动已占全球资本流动的3/4以上;受金融产品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趋向模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动(含官方流动和私人流动)呈现净流入之势;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人中,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在净金融流动中的比重显著上升。
6.国际资本流入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挑战。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将达到1.5万亿美元,增长17.8%,而上年增长34%。其中,发达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16.8%,发展中经济体增长15.7%,转型经济体增长40.8%。大规模资本流入不利于币值稳定,外汇储备积累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性和投机性加大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
引发危机的原因何在?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追根寻源,从自然力量、心理因素、银行体系、人口增长、资本存量、技术创新、经济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究。实际上,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包含了简单的原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物极必反,一旦经济运行中积累的问题不能通过自身得到修正时,强制性的逆转就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平仓”,更是一种“滤去浮尘”的回档,对于扶摇直上、得意忘形的经济过程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一击。
二、世界金融危机的回眸与反思
从一个较长时期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离开了经济周期的特定波段去讨论经济萧条的反复出现,以及危机阶段的金融恐慌,是不会找到真正答案的。同样地,如果不分析资本主义整个经济发展特征,而试图去理解战后时期的周期和危机震荡的特点,那也是不可能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金融资本主义恶化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力地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向有组织资本主义的转换。危机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金融领域风平浪静,银行业经营稳健规范,倒闭案例极少发生。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但是,全球国际贸易的80%以上依然以美元结算,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60%以上依然以美元形式存在,美元在国际范围内依然承担着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三大职能。根据美国与沙特在1970年达成的“不可动摇的协议”,美元成为石油的惟一定价货币。“美元约等于石油”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必须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这样,美元在失去了等同于黄金的传统优势之后,又获得了美元等同于“黑金”的优越地位,进而为美元在初级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拉动价格、猎取利润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由此,导致了以后石油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如影随形。
此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金融危机一直没有停止过。1990年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金融动荡等,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安全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频频报警。然而,经济大国对此并没有引以为戒,而是在虚拟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持续的繁荣景象使经济充满乐观情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累积,爆发危机的能
量蕴涵在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资产的泡沫中。
20世纪90年代后期,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的破灭让美国经济处于一种极度危险的境地之中。美联储通过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救市措施,避免了美国经济走向崩溃瓦解的边缘。此后,美国以金融工具创新为主导在虚拟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5年和2006年杠杆比率达到33至60倍,其间包含了层层叠叠的信用派生和规模放大。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面对严峻挑战。2008年10月,美国投资银行全线崩溃,终于引爆了积蓄已久的金融危机。
回眸历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每一次危机都不是对上一次危机的简单重复,都包含了更复杂的因素和更深刻的内容,并带给人们积极启示和深刻的反思。
1.传统的金融危机是货币银行危机,通货膨胀是金融稳定的大敌。当今时代的金融危机,则包含了利率、汇率、股市等复杂内容的相互交织和相互转换。国际资本流动像一股暗流,成为破坏一国金融稳定的冲击力量。
2.金融交易必须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为前提。在连续不断的金融交易过程中,信用基础一旦不复存在,金融危机将一触即发。反观历次金融危机,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直接诱因无一不来自于信用基础的失守和信心的一落千丈。
3.繁荣阶段的投资拉动、资本流入、贸易依赖、出口导向等经济特征,对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利率汇率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矛盾的积累一旦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循环,任何微小的冲击和阻滞都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
4.发达国家是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者,进而也是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长期受益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横跨于金融和产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四处游窜、呼风唤雨,有着巨大的逐利冲动。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经济严重失衡、金融极度放纵的结果。
显而易见,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金融资本主义恶化的结果。说此次美国金融风暴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美国没有发生频繁的经济震荡,知识经济、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成为美国不断变换的经济热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遇有麻烦,借助于美联储的降息即可化险为夷。正因为如此,美国才在近10年中无所顾忌地登峰造极,位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在全球范围内呼风唤雨,极尽资本运作之能事。然而,世上没有单行道,在不断释放着杠杆作用的同时也包裹了暗含的金融风险。金融层次越多,积累的风险就越大。既然没有真实地创造价值,必然包含了无数的虚拟、无数的虚假、无数的资本泡沫。这种资本运作的游戏一旦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就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清算,并以强制的方式向世界归还自己的欠账。
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经济是一个自然过程,其运行必须服从于自然法则,来不得半点虚伪。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经济秩序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重建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三、真正的救市在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构成了国际金融转型的基本导向。自从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以后,西方国家持续多年的“金融压抑”被“金融深化”取而代之。金融秩序的放纵和虚拟经济的大行其道,不能不是导致国际金融领域危机四伏的重要原因。
所谓虚拟经济,即通过投资银行的杠杆操作实现金融资本扩张,实际上是资本的虚拟化和杠杆化运作。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下,高增长地区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诱发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巨额短期资本得以脱离生产贸易等实体经济单边流动。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缺乏对短期资金流动的有效监控,大量投机性极强的套利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左右市场并从中牟利。近10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资本的推动下实现的。据统计,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资产总额已经占到全球总资产的一半以上,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特别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业务获得了空前的高涨。
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致使虚拟经济逐渐向投机经济演变。这样的投机行为以金融系统为依托,不创造任何价值,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过去几年里,国际金融资本以最快的速度爆炸式增长。当真实的交易对象难以满足资本的需求时,以高杠杆、高风险以及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就被不断地创造出来。由于这种创新已经完全脱离了真实的信用基础和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包含了极大的金融风险,这不能不是引发金融风暴的祸水所在。
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出现以后,美联储大幅度地降低了美元的基础利率,借以维系美元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以及评估价值。各金融公司也在竭力通过金融衍生品以筹集资金,以此转嫁危机造成的损失。由此进一步暴露出美国经济与金融结构严重失衡的软肋:以继续透支信用的方式应对次贷危机,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资金的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金融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以真实价值创造的实体经济应该得到复位,国际金融秩序应该按照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重新构建。当前,油价大幅下跌与金价全线上扬,说明了世界范围内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弱,失去的信心并没有因救市的力度得到恢复。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连续大幅度“放水”的救市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赎救。全球经济的“季节”已然转换,经济周期见顶回落,危机的爆发必然要对现有的金融经济格局进行改写。冷静地分析,这应该是一次国际范围内的重新洗牌,是一件期待已久的好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救市不是如何救助美国的金融机构,而是如何拯救全球经济之命运。首先,是彻底摧毁以往金融资本主义的土壤和环境,将金融资本纳入严厉的监管之中,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让真正进行创造价值者获得相对公平的财富,而不是借助于金融游戏最终归入资本运作的旗下。其次,是建立全球新的货币金融体系,不能让美元依恃其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地剪下全球经济发展的羊毛。否则,国际金融领域就会危机四伏,永无宁日。
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经济秩序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重建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尽管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经历危机,但在客观上却不是一件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目前对于世界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危机滤去世界金融体系中的浮尘,重构更加真实、真诚、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
危机爆发以来,“降息”似乎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应对经济衰退的主要杀手锏。但是,利率手段的有效使用与时间、空间、环境、背景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紧密相关。同样的手段在周期的不同阶段使用,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实施效应。经验证明,人人都使用的手段其实施效应必然大打折扣。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应该怎样进行理性的思考?怎
样才能体现我们应有的金融智慧?在全球经济降温的大背景下,中国并没有显示出相同的阶段特征。2007年,我国GDP突破3.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6月外汇储备余额达18088.6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上半年,经济依然保持了10%的高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实体经济依然是中国的主导经济,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种过去的所谓劣势,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我们的重要优势。以上这些,都使我们在危机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因此,在世界经济低潮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信心,保持必要的理性思考和体现应有的金融智慧。
1.在理念上,从货币稳定转为金融稳定。实践证明,确保现代金融稳定往往比单纯强调货币稳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的目光不仅要盯住货币的稳定,尤其要具有统揽全局的金融眼光,紧紧把握好以下四方面的均衡:一是货币供求均衡;二是资金借贷均衡;三是资本市场均衡;四是国际收支均衡。
2.在行为上,以积极、机敏的政策配合应对危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利率的下调并不能立即改变企业对市场的观望态度。因此,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主动借助于信贷体系的支持,引导和启动投资;另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的调整,较大幅度地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以此保证消费能力的不降低。
3.在金融危机中,积极把握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会。对于我国而言,宏观经济政策不可随欧美国家盲动,而应具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在这个时候,信心最为重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能做到这一点,则胜券在握矣。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体现中国特有的哲学思辨,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不动声色,不为所动;第二,将错就错,将计就计;第三,坚定信心,坚如磐石。归纳成一点,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按发达经济体的心理预期打牌。
4.在金融危机中,切不可抱有投机心理。当前背景下,对金融企业以及各类资产的收购与并购,将构成重新洗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海外投资的机会所在。但是,对于中资银行及金融机构来说,应采取静观待变的审慎态度,以静观待变的战略眼光把握发展的大趋势而不是盲目出击。
责任编辑: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