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铃
【摘 要】本文从反思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自主学习入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建立了语法教学6项原则,并运用“发现、总结、发散、联系”等环节,让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亲自体验语法知识的构成和实际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基本语言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确信自主学习是活化语法教学、增强课堂交流效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发现 总结 发散 联系
自主学习是“英语新课标”提倡的学习理念,它又称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地学习,还强调了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笔者在高中英语语法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高中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缺乏自主学习的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倡,原来那种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方式已经不适应现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言基本技能和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上,语法项目的教学均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前备课时,教师把重点放在搜集大量的语法条文及其配套练习的材料上;课堂上,则多以讲授、陈列这些材料为主,且力争知识面面俱到。事实上,在这样的语法教学中,学优生听得似懂非懂,学困生听得不知所云。如果让学生活用教师所讲过的语法项目,他们不是不会运用,就是在运用过程中错误百出,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式从开始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到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其各个环节均违背了学习规律,且缺少“自主学习”的合理内核。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做题习惯,既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使得语法教学脱离了单元内容,从而将一个有机整体的语言材料变得支离破碎。更糟糕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还在无形中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忽略了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不仅加速和扩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还降低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导致英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笔者对高二年级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做过题为“你认为自己英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问卷调查,其结果统计整理如下: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问题人数最多的两项是语法和阅读。而阅读困难又牵涉到语法原因:由于学生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导致阅读理解的正确率较低,且在书面表达中错误百出。
据此,笔者反思了高中英语课堂的语法教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语法教学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绊脚石。毫无疑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应改变不科学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措施、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等诸方面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确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二、自主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建立了语法教学6项原则。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自主学习理念,笔者分别对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环节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明确了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藉此建立了语法教学的6项原则:
(1)语法学习应包括语言学习训练和交际训练这两项任务,以促进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2)教学方法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并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
(3)“任务型”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尽可能地包含较大容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
(4)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
(5)语法教学的方式同其他内容的教学方式一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
(6)语法教学应注重循序渐进,循环反复,并把语法学习渗透到单元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有利于他们构建知识系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训练语法知识。
根据这6项原则,教师应尽量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变得轻松、活泼一些,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对语法的恐惧感,从而使他们在较为有趣的教学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法知识。
2.运用“发现、总结、发散、联系”等环节,使学生亲自体验语法知识。
(1)案例一:“人教社”教材第一册关于定语从句语法的教学。
首先,确定学生在定语从句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定语从句的学习中,最模糊的地方是关系代词的选用,而关系代词的选用是该语法项目的关键点,也是测试命题的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当先行词为地点或时间名词(短语),要对其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进行选择时,笔者采用了如下做法:
第一步:在黑板上写出这样两个句子,让学生通过语境,试填关系词:
Mike has gone to Beijing, ____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Mike has gone to Beijing, ____ will hold the 2008 Olympic Games.
第二步:提问,并要求学生给出答案,然后再提出问题,“Why do we have to fill in the relative adverb ‘where in the first sentence, while we have to fill in the relative pronoun ‘which in the second sentence?”
第三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别:第一个句子的定语从句说明的是“2008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而第二个句子的定语从句说明的是“北京将举办2008奥运会”。前者说明北京是举办的地点,而后者说明谁来举办。
第四步:让学生总结关系副词where和关系代词which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前者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而后者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第五步:提问学生,“Shanghai, Hangzhou, the factory, the museum等表示地点的词是地点(句中作状语),还是事物名词(句中作主语、宾语)?”学生通过以上步骤,就会很容易地认识到“这些表示地点的名词既是地点,又是事物名词,但关键是看它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
第六步:在黑板上写出如下句子,让学生填写关系词:
The library _____ students often study was on fire last night.
The library, _____was built in the 1930s, needs repairing.
The library _____ you visited yesterday was built in 1990.
第七步:让学生联想上述例句,以使他们明确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及该语法现象的结构和运用规则。此外,要求他们运用“where, which, that”等关系词自行造句。
通过上述步骤,学生经历了“发现、总结、发散、联系”等环节,亲自体验了使用定语从句的规则和方法。这样,该语法项目的谜团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也牢固地掌握了这一语法点。
3.开展“任务性”教学,使学生亲自体验语法的交际功能。
案例二:“人教社”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关于名词从句中主语从句的教学。
第一步:在黑板上写出the students, finish, their homework, satisfy their teacher, 要求学生用这些词造句。
第二步:学生做完之后,让他们相互检查,并对比所造的语句。
第三步:全班一起核对所造的语句: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It satisfied their teacher.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which satisfied their teacher.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satisfied their teacher. (误句)
第四步:在确信前两个句子正确并指出其句型结构的同时,提问学生,“Why do we say that the third sentence is wrong?”提示学生:一个没有任何连接词的句子只允许有一个谓语动词。
第五步:展示名词从句的一种用法:用从属连词that引导名词从句。
That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satisfied their teacher.
第六步:提问学生,“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underlined part in the whole sentence?”学生根据已学语法知识,认识到这是主语,从而认识了主语从句。并指出,that引导主语从句,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在从句中也不做任何成分,但不能省略。与此同时,笔者联系that引导宾语从句的用法,that在宾语从句中可省略,并指出它们同属于名词从句。
第七步:提问学生,“What satisfied their teacher?”学生回答,“That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satisfied their teacher.”
第八步:在黑板上写出,“What the students did for their homework is not known yet.”让学生翻译成中文。并指出:除从属连词that外,wh-词也可以引导主语从句。
第九步:在黑板上写出that, what, how, why, when, where, who, whether, whoever, whenever等从属连词,让学生围绕话题“学生完成作业使老师很满意”,并运用主语从句与同伴对话(pair-work)。
A: Do you know why the teacher was so satisfied?
B: Yes. What the students did satisfied their teacher.
A: Could you tell me how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B: How the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is still a secret.
A: Why? Bu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and when they finished homework?
B: Where and when they finished homework is also a secret. I cant tell you.
A: But could you tell me who are those students?
B: Does it matter who they are?
A: Yes. Whoever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should be praised.
B: Well, all of the students including me.
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针对某话题,并运用所学语法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向他们提供了综合使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实现了成块地掌握语言,综合地运用语言,并将以前学过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使语言得到创造性地运用。
三、自主学习是活化语法教学、增强课堂交流效果的必然选择
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教授曾在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研修中有过这样的论述: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作为外语学习,语言规则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同。高中生已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为他们讲解一定的语法规则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语言。因此,语法教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虽然现在英语教学多强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但语法是技能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法,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学习。也只有语法与词汇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有效地正确表达。
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的语法教学中,学生的反思体验是重点,教学方法是关键。“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对语法规则都讲解得非常系统,并设计了许多好的语法活动,从而体现了语法教学的过程性和应用性。因此,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接受、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并按照教材的设计创造性地进行语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语法教学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不仅可以达到语言训练和交际性教学的目的,还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在对上述班级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靠自己去发现、联想、比较和总结学习语法,学得快,记得牢,还能建立起较强的学习信心,越自信越愿意学,也越学得有兴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法,既培养了我们的语法运用能力,也培养了语言的交际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学习评价中,通过积累典型例题,然后再自主发现考查点,并总结答题技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自主学习还使我们明白了语法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没有必要陷入题海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该班学生在几次重大考试中基础知识的得分率普遍提高,阅读中对长、难句的理解也有所进步,书面表达的语法错误明显减少。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写道,“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他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经历过,才会不忘记。可见,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有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可能。
四、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基本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自主学习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任务性”活动中,去发现、总结、发散、联系语法的基本规则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则,达到交际的目的。自主学习应该体现在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各个环节中。“新课标”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方式定会使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