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华 左玉平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了高中课程的必修课中。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最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无疑将成为今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大课题而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在这场具有教育革命性质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必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相关活动的评估,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对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作了初步探讨,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1.从思想认识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充分理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中的作用。在新课标中,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例如,高中历史的教育目标转变为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组成的三维目标。与传统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易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贯彻和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合适的课题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从而摆脱被动学习、被动听讲、被动接受的束缚,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并打开了学习思路,拓展了知识视野。此外,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探究乐趣,培养合作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体现自我价值,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2.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代表,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而转变成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应用知识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了解他们的状况、需求,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依赖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求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在这一过程中稍加引导。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研究性学习充满信心,并能够持之以恒,保证研究性学习有序地开展下去。
4.从教学组织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由主讲者转化为组织者。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而应注重引导的作用。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使他们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此外,还要根据研究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以达到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5.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看,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因此,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内资源,如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图书杂志以及本校其他老师的学术专长等;二是校外资源,如家长的专业和职业、学校周围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社区特色、企业团体等。此外,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还要努力与这些部门建立联系。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重新定位
过去,高中历史课以传递历史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怎样在课堂教学和备课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1.应在备课环节中转变思路,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1)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从研究性教学任务出发,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备课时就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如思考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2)在备课时要广泛交流、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探究与合作。在学校,应以年级备课组作为教师集体备课与日常交流、合作的基本单位,并形成比较稳定的制度。如周备课制度、通用教案与个性化教案相结合制度、网络备课制度等。此外,还要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如建立一个公开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师在更大的空间中交流教学所得,从而促进资源共享,互补教学不足,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要更广泛地挖掘课程资源。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要多渠道地挖掘课程资源。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而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通常包括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此外,历史老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更新知识信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4)要使有弹性化的教案与学案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既要设定知识与能力维度目标,又要设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因此,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从而为历史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师生互动,并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2.探究教学策略,明确教学任务。优化课堂教学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的关键,单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无法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还应注重课堂教学,教师应首先选择好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其中,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教学策略,则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相关措施等。
(1)要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及生存方式,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个性,并采用不同的、多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实现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与飞跃。③要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和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互动,并且逐步系统地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等。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①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既要注重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即“通史”体系的建立;又要注重专题知识体系的建立,即在通史的“知识树”上充实其他知识。②要把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并进行适当延伸。高中历史新课标设定的内容多、跨度大,教材难以兼顾知识的连贯。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并形成宏观理解历史的观念,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历史。③要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对于预习、听课、做笔记、讨论交流等诸多学习方法进行点拨引导,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进行适当训练。
(3)要合理、优化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要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所谓历史学习情境,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能够“神入”其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引起联想,最终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要培养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要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验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在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三,要营造一种宽容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专制、垄断行为的出现。同时,还要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与他们建立起一种交流互动的平等、民主关系,从而妥善解决课堂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对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引导。
第五,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时事同历史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历史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达到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现在,“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标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成为知识渊博的教书匠,还要求他们成为善于培养学生能力、带领学生前进的指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运用创新意识大胆改革,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需求,从而成功地实现新环境下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