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600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 宋军峰 吕宏学
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
710600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 宋军峰 吕宏学
目的 探讨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116例骨折病人经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开始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结果 11例下肢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时有轻度关节僵直、水肿,经温泉泡浴结合锻炼理疗后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范围;1例漂浮膝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治疗后,下床负重锻炼时膝关节僵直,经锻炼理疗2周后好转;其他病人均正常愈合,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健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骨折病人经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减少病残。
骨折病人;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为了探讨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我们对2007~2008年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16例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男7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2.05∶1;年龄2~89岁,平均年龄37.4岁。股骨干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25例,内外踝骨折23例,肱骨骨折18例,漂浮膝(又称连枷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骼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漂浮不稳[1])骨折1例,均有外伤史。根据病情,分3个阶段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
1.2 方法
1.2.1 第一阶段 骨折早期,血肿炎症机化期,约在伤后1~2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其要点为:①抬高患肢制动,以利于消除肿胀。②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病人可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使上肢肌肉舒缩。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多次锻炼,每次约15 min左右。③身体其他关节每日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另外此期因创伤刺激,机体应激反应,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在骨折的这一阶段应走出“多喝骨头汤骨折长得快”的误区,因为此期骨的愈合并不需要钙、磷质的参与,而是需要有机质的参与。骨头汤主要补充磷、钙质,此期食用油腻的骨头汤,不但会伤胃口,而且大量钙、磷会使骨内的无机成分增高,钙、磷代谢失调,使骨质内有机骨胶原生成受阻,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所以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营养全面的软食为主。对下肢骨折不能下床的病人,还应指导其进行床上排便练习,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的发生。
1.2.2 第二阶段 骨折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除继续锻炼患肢肌肉舒缩外,要逐渐加大锻炼强度,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先由简单动作开始,动作应缓慢柔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②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强度。③无论主动锻炼还是被动锻炼,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④有条件者,可给予温泉泡浴,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痂生长。此期间病人的饮食应由清淡改为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还应补充含钙量较高的食物。
1.2.3 第三阶段 骨折后期,骨痂改造塑形期。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永久性骨痂形成,局部压叩痛消失。功能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应注意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锻炼都可进行。此期饮食应以滋补为主,以促进骨折完全康复。
本组通过对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其中11例下肢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时有轻度关节僵直、水肿,经温泉泡浴结合锻炼理疗后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范围;1例漂浮膝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治疗后,下床负重锻炼时膝关节僵直,经锻炼理疗2周后好转;其他病人均正常愈合,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本组对116例骨折病人进行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使患者陪护能够协助患者以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关键因素得以保证。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2]。饮食调理增加了患者全身营养,满足了骨折愈合的生理需要。我们认为,骨科医护人员只有根据具体的骨折部位、患者年龄及骨折类型等实际情况,为骨折病人量身定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才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减少病残。
[1]蔡汝宾,臧奇,王浩然.关于“漂浮膝”确切含义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55-356.
[2]朱伯通.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25.
2009-04-08)
1005-619X(2009)08-07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