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锋, 肖家荣, 冉 鹏, 张 舰
发生于胸腔脏层胸膜的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较为少见,我科近期连续收治了2例,经手术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了提高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我们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报告如下。
病例1,患者女性,43岁,因体检发现左上肺占位性病变1周于2009年2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无异常,腹部无阳性体征。胸部CT示:左上肺占位,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良性肿瘤可能。术中发现肿瘤位于左肺上叶尖后段,约6 cm×4 cm×3 cm大小,包块与肺表面脏层胸膜有一细蒂相连,质较硬,表面包膜完整,血供丰富。于蒂基底部切断,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右上肺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倾向于孤立性纤维瘤。免疫组化结果:CD34+++、Vim+++、CD68-、SMA-,支持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诊断,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32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肺占位病变5天于2009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无异常,腹部无阳性体征。胸部CT示:右下肺背段占位,边界清楚,良性可能性大。手术中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后段近斜裂处,约10 cm×6 cm×5 cm大小,与肺表面的脏层胸膜有一细蒂相连,蒂表面可见明显的滋养血管,肿瘤质地较硬,表面包膜完整,血供丰富,右下肺因肿瘤压迫有部分膨胀不全。于肿瘤蒂基底部切断,将肿瘤完整切除。术中送快速病理检查,结果示:右上肺良性间叶源性肿瘤。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右上肺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倾向于孤立性纤维瘤。免疫组化结果:CD34+、Bcl-2+、MBP+、S-100-、DeS-、SMA-、CD31-,支持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诊断,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来源于间叶细胞。目前研究已经证实SFT可能源于CD34阳性的具有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间质细胞[1],该细胞广泛分布于血管、神经及皮肤附件周围,故可发生于眼眶、胸腹腔、脊柱、四肢等全身多处部位。胸腔内SFT可发生于壁层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但绝大多数的良性孤立性胸膜纤维瘤位于脏层胸膜或叶间胸膜,呈结节状突入胸膜腔带蒂缓慢生长,也有少数恶性无蒂而附着于胸膜表面者[2],甚至少数向肺实质内生长[3]。
胸膜SFT发病年龄以中年患者多见,可能与肿瘤生长缓慢有关。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偶尔可因体检由X线胸片发现。当肿瘤长到一定大小,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或推移时,会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果肿瘤压迫支气管可造成肺不张,此时可出现咳嗽、胸闷、气短。部分患者也可因为刺激胸膜,出现胸痛、胸腔积液等症状。
胸部CT对于早期发现病灶,并做出恰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4],因为胸部CT是横断扫描,能避免胸部脏器的前后重叠,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胸膜SFT在胸部CT影像上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孤立性肿瘤,可有分叶,实质部分密度均匀,CT值约39Hu左右,呈软组织密度。肿瘤中心偶尔可有钙化。如行胸部增强CT扫描,肿瘤实质可呈轻到中度强化。SFT的确诊最终需要病理学依据,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肉眼下肿瘤为卵圆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包
膜完整,部分可呈分叶状。切面灰白,质韧有弹性。光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椭圆形细胞组成,组织排列方式多为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稀疏区交替排列的“无结构样排列”,可见成束状、车辐状及血管外皮瘤样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Vim、CD99及Bcl-2阳性,结合蛋白弱阳性,角蛋白、S-100阴性。
胸膜SFT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由于对SFT确切的生物学行为还不完全清楚,部分组织学良性的胸膜SFT有可能复发并转化为恶性。但带蒂的胸膜SFT,由于其肿瘤局限,与肺组织分界清楚,无核多形性及核分裂像,如手术切除彻底,则治疗效果佳,预后良好[5]。
[1] 李长平,范钦和,王亚茹,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2):138-140.
[2] 谢立簃,樊旼,沈磊,等.恶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伴脑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12):987-988.
[3] 王艳丽,滕晓东,李君,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7,22(4):307-311.
[4] 王健,阎晓初,李传明,等.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5例CT影像病理特征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4):561-565.
[5] Bemardini FP,de Conciliis C,Schneider S,et al.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orbit:is it rare? Report of a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phthal mology,2003,110(7):1442-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