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2009-02-07 08:43于关富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坚持初中

于关富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生活化,这是新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实效性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身份位置、了解学情生情、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转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去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生活化 坚持“生活化” 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够,遇事容易冲动而不计后果。而思想品德课内容本身又往往比较难理解,再加上一些思想品德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很难使思想品德教学发挥其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就应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生活化”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经常性地选取能够体现初中学生感同身受的生活实例,所遇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去感受生活学习,体验生活,指导生活,从而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使人处在最高的道德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即教育是要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而知识、技能是帮助灵魂攀升的阶梯。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为此,我们就要走近学生,站到学生世界之中,走进他们的生活去眼看耳听,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才能使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完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远离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学生只能被动的适应和服从,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远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自然就无从谈起。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要迎接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比较、去感受、去表达自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材的超越,从而使思想教育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走入学生内心。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实践“生活化”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基础和前提。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推理和思维过程,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知识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等现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牢固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作为展开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教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摆正自身角色位置,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一言堂”的堂主,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他们不仅看教师怎样说,更观其怎样做。就在前几天,我和所教的几个学生一同坐公交车,看到几位老人上车后,我赶紧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大爷,旁边的学生也立即将自己的座位让了出来。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品质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三)深入了解学情、生情

了解学情生情是思想品德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的意志和品格,这是教学的动力系统。生情是指学生原有的基础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这是教学的消化系统。以前在备课时,总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重点难点的处理上,使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现在每次上课前,先深入了解学情生情,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弄清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有浓厚的兴趣,进入“乐学”的境界。“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将知识之泉水装在趣味的瓶子里,学生才能自己端起杯子喝水,而不是由教师来硬性灌输。

(四)关注、引导学生的生活

由于现在所教的班级是升初二才接的,师生之间不认识。给学生上第一节思想品德课时,一进教室,学生都愣了:惊讶、疑问、迷惑、兴奋的表情兼而有之。介绍完自己后,要求学生对初一所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默写,一时间,气愤、恐慌、失望、沮丧等情绪写满了学生的脑门。几分钟后,宣布默写结束,不检查默写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回忆、叙述从老师进教室后自己的情绪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开场白学生感到比较新颖,而且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下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情绪天空》)作了较好的铺垫。在一个班上完之后,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总感觉少了些什么。经过与学生、同年级组同事的交流,以及自我反思认识到:原先的设计虽然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但远没有深入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张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师生之间对话与情感交流还需要激情的点燃。“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于漪语)。于是进行修改、调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教师只有满腔热忱,关注学生的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加以改造利用,才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五)关注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学生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帮助学生学会交往,能提升其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我在讲《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时,先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存在的许多诱惑,再分析出哪些是不良诱惑,进而学会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针对生活中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不法侵害,先让学生说出可能采取的对策,再去分析各种对策会导致的后果,从而在分辨、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到: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力求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利用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同时,关注国家大事,如将08奥运、四川地震、南方雪灾、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及时引入思想品德教学,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情感,使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六)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英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往的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尤其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鼓励质疑、大胆求异,从而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学习方法不当,指导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是提高其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新课时注重推理法、归纳法,做选择题时,一般强调排除法和对应法;在做材料分析题时,一般先看问的是什么,再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词,思考与之相对应的观点,然后联系材料归纳答题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后,必然会善于学习,乐于思考,长期坚持下去,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逐步发现、研究和探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再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3年6月。

2、《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6年4月。

3、《从有效教学看课前准备》,王健康,《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第五期。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学坚持初中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