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有序、有趣、有效的教育教学共同体

2009-02-07 08:43靳增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湟源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56年,位于县城中心位置,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占地面积约533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现有55个教学班,3200名学生,教职工189人,专任教师176名。回顾学校发展历程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无不浸透了所有一中人的努力和艰辛:我们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学校。形成了校园整体规划立足园林化,软硬件投入追求现代化,景观设置注重教育化,学校管理体现人文化的校园建设的中心思想,在丰富文化底蕴,优美办学环境,全新的管理理念上作文章,奠定了它快速发民的基石。学校近几年来获得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示范单位”、市“文明校园”、省级“标准化学校”、“实验教学示范达标学校”、全国“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确立理念 引导教育之向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现代化的理念来引导。学校在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环境美校”的理念和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双管齐下,让人文关怀有意义。

首先,学校坚持民主管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学校的任何事情,包括新制度、计划、措施、方案的出台,都能及时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商议,并提交教师大会讨论,让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看法,学校领导者在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再做出最终决策,这种决策是广大教师意志的集中体现。关心教师的政治、生活、工作和专业化发展,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烦忧,使教师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学校管理从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感,教师与领导之间有了团结协作的纽带和桥梁。学校对教师的正确行为和良好表现给予肯定,并使这个行为和表现得以巩固和保持下去;而对某种不良行为作出否定或惩罚,使之逐渐减弱、消退。开展集体活动(如生日、节假日聚会,组织旅游等)使教师间形成一股强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教师都有一种集体归属感,从而焕发出团结活泼的战斗力。对部分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敢于给他“压担子”,尽量让教师同时担任几项工作,并大胆的让他去做,充分发挥他的能力,,从而激发起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提高教学就必须明确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始终把教学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但我们面临的是如何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融入课改氛围。为了转变教学观念,我校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请专家讲座,名师上示范课,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和师德师风教育,把政治思想教育与文化、专业理论教育相结合,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教师们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牢固地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个人定位为“学生的服务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建立起了以问题为中心“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过程。注重更新教学方法,摒弃旧观念老教法。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整合教育”、环境教育 、“德育工作研讨”、“各学科课题研究”等新思路,新理念的探索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师生通过教学互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了自主意识,健全和谐的人格得以培养;教师则在具体的教育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应用、推陈出新,教学风格得到了强化。

几经努力,我校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富有朝气。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2002年高考上线率为99.6 %,2003年为 98.4%,2004年为92.4%,2005年为100%,2006年为94.7 %,2007年为91.4%,2008年为93%。

二、发扬优势 创新教学之法

(一)学校首先从建立德育体系入手

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品牌,树形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感染着学生,文明习惯,道德礼仪渐入人心。从多年的德育工作中吸纳经验,坚持以“五爱”教育为主旋律,开展“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和“成长之路”“挑战主持人”“成人仪式”等做人系列教育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各学科多渠道、多形式地渗透思想文化教育,创设德育阵地,将德育分散在年级组、班团和学生会组织模式中,推出了“校园艺术节”、“法制专题教育”、“心理健康讲座” 等成套的教育模块,构建起了日趋成熟的德育框架体系。我们还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开展 “心灵对话”、心理咨询活动,师生以此进行心与心的贴近、情与情的交融。教师调查学生心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化解学生心中烦恼,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的心态,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突出教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以培养青春健康富有朝气的人才,学校把艺术和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图书室、阅览室、对学生自由开放。学校充分挖掘教师潜力,选出具有一技之长、有影响力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训练,体育和艺术教学已经成为一中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并上升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学校还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为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展示才华而搭建舞台,把楼道当作活动阵地,悬挂张贴学生作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体育精神和艺术修养延伸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的训练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学校动员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以赛促学,以赛提升学校知名度,增强文化氛围。仅2005-2007年,我校就有400多人次先后在各学科比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包括国家级等各类特金奖、金奖),获奖作品被多种书籍报刊登载。他们在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同时,也为自己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最大的期盼和最大的满意。

三、立足培训,推进学校发展之源

高楼易起,大师难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是学校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了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一)强化教学能力训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能力是师能的核心。我们在狠抓教育理论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学以致用,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旨”的教学原则,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主动发展的过程。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校实施了“精讲巧练工程”,每学期都开展示范课、电教课、研讨课、自荐课、公开课比赛活动,让每位教师都参与,为他们搭建锻炼成长的舞台。在活动中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全体教师备好课,落实好“三维目标”,上好常规课;中青年教师上好教改课,针对所教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要求体现出新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并进行说课;新上岗教师上好尝试课,课后写出教学反思。仅今年下半年,我校就开展学科带头人引路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展示课180余节次,可以说天天都有教学活动。

同时积极促进与清华大学远程教育、青海师范大学专业人员和教师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开展通过一系列的达标观摩、汇报等活动使广大教师在有的、有序、有趣、有效的环境中开展研讨,在研讨中得到升华,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我们本着“源于教学,归于教学”的理念,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定“教育科研管理办法”、“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制度”、“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等,把“研究课题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教师成长”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到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去提高。使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形成了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我们各项实验课题都落实到人,做到了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档案资料完备,使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如语文教研组结合教学确立了“如何提高阅读与作文教学”,英语组确立了“任务性教学”。这些课题贴近教师、贴近教学,教师自觉制订了详细的课题实验阶段方案,主动搜集了详细且实用的课题相关资料,做到实验过程记录翔实,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请教专家。通过这种参与式的研究方法,教师们的学习实践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计划,大家相互学习,吸收在反思中构建生成的新知识,以课题带动教研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真正做到善于表现,勇于竞争,提升个人,充实整体,实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用”的目的。

(三)强化骨干教师培养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把骨干教师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他们起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我们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县、市、省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高级研修班培训,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法,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要带着任务去,归来后要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向全校教师做以汇报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近年来学校补充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为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采取“创设条件搭台子,师徒结对教方子,树立典型引路子,推向前沿压担子”的方法,让中青年教师承担实验课题、教改课、示范课、开放课,给青年教师就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定任务,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利用教职公开课、研讨课、创优课、师带徒汇报课、参加县级以上课堂教学、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形式让年轻教师得到锻炼、得到提高。今年十月举办的“教学新秀”课堂教学创优课大赛通过“理论测试——说——上——评——思”等系列过程,不仅使执教者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使参与其过程的教师进行了一次业务进修。

(四)广开渠路提升师资

一是“引进一批”。就是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给我校提供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学校每年立足全县、面向全省、面向社会按一定的比例招聘、引进一批教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

二是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让教师开阔视野,吸纳新知,增强科研意识。先后外派教师280多人次到市继续教育中心、辽宁、山东、上海、西安、北京、重庆等地参加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等培训学习,80多名教师到西宁市、湟中、大通等兄弟学校参观听课学习;自2003年起,利用暑假邀请美国晨星基金会多名外教培训教师对我校师生开展语言与体育能力培训活动;邀请青海师范大学的教授来我校进行高考辅导和心理讲座;邀请清华、北大大学支教团成员为全校师生做美学及学习方法专题报告;组织初、高中教师按时接收并观看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相关课程,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我。

目前我校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构建文化 奏响教育之音

学校是知识传播,汇积之地;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场所。从湟源一中优雅的环境中你能感悟到它的教育性、艺术性、引导性;从学校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体会到学校领导集体的人性化育人思想。在湟源一中校园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被视为一种哲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如楼道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宣传画,书画作品,提示语,无不闪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的警示、引导、陶冶作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求真创新”等文化理念,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成为引导、感染、教化和激励一中人不断奋发、超越成才的动力。

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保护和发展这一品牌,仅2002——2005四年期间,学校投资近八十多万 ,购置了大量展示和宣传校园文化的设备,努力使校园文化环境标准化、人性化。整个校区按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进行整体布局,并在校园内开辟了科普、法制、校园风采、书画摄影等专栏,使环境建设和精神传播相结合。校园文化的形成不仅给师生构建了和谐、整洁,温馨的工作学习环境,而且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成为校风、校貌的示范窗口,成为学校发展的无形动力。2006年学校被命名为省级“绿色学校”、“花园式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以此为依托,校园实现了“四化”(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得以发挥,校园内形成的“厚德、笃学、敬业、创新”的校风、“博学、善思、探究、合作”的学风既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万里欲乘风,青山路更遥。创新、科学、人文的办学理念正确地指导着一中人的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有力地促进了办学理念的逐步成熟和完善,相信湟源一中在新的理念的引领下,在现在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以全体师生对教育的挚爱并为此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必将会走出一条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

湟源县第一中学校长介绍

靳增发,青海省湟源县人,1958年生。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哲学学士学位,中学高级职称。任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现任湟源县第一中学校长。兼全国语文教学多维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联谊会理事。获“西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青海省优秀教研员”、“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校长”、“全国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教育标兵”。

他把学习作为解放思想,搞好工作的前提。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以学校的实际出发,挤时间学,干中学,学中干,注重对教育管理、法律法规等必备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正确运用民主决策,规范管理和按章办事的水平。他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建议及时采纳吸收,并处理解决。他身为领导,以身作则,处处为大局着想,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无论大事、小事讲民主、讲原则,发挥个人与集体协调一致的作用。

他加强理论研究,超前的站在了中国社科研究中理性思维的高峰上,面对中国城市改革的现状,在《论历史和现实的悖离》中提出了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后期,面对责任制的启动,他在《现实就是现实》提出了国营企业应更名为国有企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前景。九十年代初,他又在《论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中呼吁保护民族品牌,树立品牌意识,这是民族走向自立自强的,是摆脱文化殖民的途径。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思想的提出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曾两次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获全国教师论文评比等级奖。

“学校里里外外面貌焕然一新”这不仅是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而且也是亲临学校巡视的上级领导对靳校长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学校原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陈旧,设施简陋。自2002年靳增发担任校长起,他便确立制订并实施了“全方位规划,多阶段实施”的硬件建设战略。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的发展已步入了“硬件”到位,“配件”齐全,“小件”求精,“软件”求新的新局面,校园整体布局人文化,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办学规模系统化、有序化。通过多方筹措资金960多万元,新增建筑面积达9980m2,占校园建筑面积的63%,添置电脑130多台,开通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网。新购图书14293万册,电子图书5万册,新添体育器材25万元。新建高标准运动场4000多m2,新建5036m2花园,修建长150米的水泥路面,建成多媒体校园网、校园有线电视网、校园广播网、语言微波发射系统。学校也陆续被评为“西宁市文明单位”、“西宁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西宁市社会治安先进单位”、“西宁市五四红旗团委”、 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标准化学校”“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和谐社会”全国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