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昌林
摘要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广、知识外延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课程资源又在不断地更新。然而,教材的内容有其时空、地域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克服这些矛盾,只有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才有利于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 思品课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小学思想品德课这门课程具有时代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同步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能够深入教材,也能跳出教材,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帮助学生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利用身边的人和事,筛选组合,编撰成册,要比空洞说教来的真实,效果要好。
1 充分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让身边的人和物说话
1.1 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
作为一所学校,她的历史、她的成绩、她的校友、她的设施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的文化积淀要挖掘,人文资源要培育,学风教风校风要光大。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音像资料库、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教室等等设施,不单单是老师备课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多种教与学的渠道,也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多处阵地与摇篮。学校这些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学生身在其中,潜移默化,感染熏陶,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在教育中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1.2 浓厚的学校人文环境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
作为思品课教学的重要载体的学校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堵墙、每一块地板、每个角落都应该成为会“说话”的工具。道边先烈的画像给学生讲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英雄模范事迹的介绍,让学生读后热血沸腾,进进出出看到校训、行为规范,学生不由自主地振奋精神、警省自己。充满温情的提示语,文学色彩很浓,语气温婉,无疑会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阳光的化身,能给学生以启迪,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宏扬社会正气。
2 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让社会参与育人
2.1 社会热点生成课程资源
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是每个人不自觉的关注话题,利用好时事热点能给思品课教学增添新鲜感。教师要发动学生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条件,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如西部大开发、“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反“台独”、反“疆独”、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奥巴马、低碳经济、奥运会等,这些热点问题搜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具体材料,组织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组织辩论赛。也可以在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轮流向大家作时事报告,用学过的知识简要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们有异议、有争论,但更多的是交流思想,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2 配合旅游开发,组合课程资源
现在各地都在打旅游产业牌,纷纷挖掘本地的人文资源、名胜古迹、生态休闲。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的狭窄天地,跟上政府的开发步伐,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学科知识与校外课程资源(如社区机构、文化设施、科技馆所、自然景观、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努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
我校地处闹市区,周围环境较差,小摊小贩包围着学校四周,吆喝声、吵闹声、汽车声不绝于耳。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之前,全班经过讨论,确定了调查内容。接着,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分组,选举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召集、活动计划的制定等。活动结束后,各组把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写出调查报告。最后举办一个大型展览,向全校同学展示调查成果,发出倡议,关注学校周边的环境,号召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时刻不忘自觉地保护我们的学习环境,让她永远成为一片健康、安定、美丽的净地。通过这次调查活动,通过办展览,通过发出倡议,通过发出号召,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身体力行的讲给其他同学们听,朴实无华语言,向社会、向成人提出了值得警醒的问题。
3 变网络资源为课程资源,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迅猛发展,曾几何时,带来了多少网络孤儿。为了不再有遗憾,思品课教学要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把互联网变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动员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上网学习。如针对校园伤害事件屡屡发生,社会上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市场,不法游戏机、网吧对青少年开放等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上网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中学生们认识到上述现象对自己成长的危害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提高了与人交流辩论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根据需要可以直接链接其他学校的网站,共享他人的智慧成果,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教材中的有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