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2009-02-03 04:23张树亮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6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顺应趋势,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是管理者应予以认真思考和重视的问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道家管理思想,在新时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有诸多启迪。文章指出,观念更新和管理创新不应一味强调洋为中用,更应从国情、现实出发,注重古为今用。

关键词:无为思想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无为思想的内涵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一书中,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阐发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既为道家学派思想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管理思想。

“自然无为”实际包含着“自然”和“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指万事万物在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发挥出的自己的最佳状态和保持的良好关系,就在这种最佳状态和良好关系中万事万物达到了和谐与平衡,发挥了最大的功能。“自然”需要“无为”来保障才能实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无为”的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指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可以概括为“无妄为”。老子认为,只要排除了强作妄为,避免了不必要、不适当的行为的干扰破坏,事物就会依靠本身具有的功能而自发地达到最佳状态,也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型员工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管理模式必然要由从上而下的集中式规划和控制为主,转变为强调授权和工作自主。新的趋势下,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共同发展。管理中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以知识、知识型员工和学习型组织为主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及对企业的作用超过了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通过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从个人层次提高到组织层次,即从组织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学习活动,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目标

企业领导者越来越将企业看成代表股东、雇员和顾客利益的社会机构,而不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未来的企业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和社会满意”。企业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尽量维持就业稳定而不轻易裁员,追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培养员工终生就业能力,强化企业的环保工作等。

在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时代,企业的伦理与精神价值是获得员工与顾客忠诚的重要源泉,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作用、企业操守伦理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

(四)网络化组织结构替代传统的科层体系

组织扁平化及开放化、减少层级、充分授权、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等网络组织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及其管理方式日益普遍,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科层结构逐渐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信息链中的中间管理层大大减少,提高了组织管理效率。

(五)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沟通、信任和协调

传统的人事管理建立在等级森严、沟通不够,对员工不信任的基础之上,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知识员工的日益增加,迫切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变革,企业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都应该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信任的基础上达成承诺,在尊重员工个性的基础上达成有效的管理。

由上可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使得管理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观念,更新自己的管理思想,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有利于员工和组织共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再次,凝聚人心人力,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引导以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由于与这一趋势不谋而合,值得企业管理者借鉴。

无为思想及其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谦下不争,功成弗居—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

老子提出“谦下不争”的观点,包含着高人一筹的智慧。正如老子所说的:“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像江海一样心胸宽阔大度,善于处下。尊重员工是企业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关键,员工活力与创造力的调动,不仅是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且是由于自尊需求的实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只有勇于承担企业风险、待人真诚友爱、言行守信的管理者才能培养出对企业无限忠诚、信赖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而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是管理成功的内在动力。

(二)圣人无常,欲取姑予—理解满足员工的内心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说来,“无为”管理主要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道德经》第四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站在员工角度看问题,才能赢得人心,发挥人才的巨大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懂得员工心目中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关心与理解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可以促使员工自觉地、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密切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从员工的需求出发,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潜能,从而使员工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明智的管理者深谙取舍之道,“与人”愈多,所获愈丰。

(三)用人无为,不知有之—授予员工必要的权力

《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太上,不知有之”。这实质上说明在现代管理中,领导者集权与分权的辩证法。管理者应以“无为”的方式管好人,用好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管理者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充分信任所用之人,不应越俎代庖。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其《天道十三》篇中把这一问题予以展开阐述:“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上与下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分清君上与臣下的责任,即君上一定要以“无为”来支配天下,臣下一定要以“有为”来为天下操劳,这是永远不变的法则。

领导者要善于授权,没有必要事必躬亲,因为这样限制了下属的自由度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无为”的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实际的管理行为中,这种工作方法表现出内在的超越性和象征性,表现为管理者“抽身谋大计”,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宏观的控制,整体把握,勇于放权,善于用人等。

(四)上善若水,正心御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文化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对受体思维模式的重组,可以使个体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观念。也就是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企业和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当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到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就会与员工自有的价值观发生磨合,从而巩固原有企业文化,完善并发展企业文化,最终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老子主张以诚待人。

成功的管理者,能够以诚信待人,这样可使员工增加安全感,降低沟通成本,降低风险。《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提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如果管理者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文化,人们的风气就淳朴敦厚,真诚无华,管理者营造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闷闷”文化氛围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方法中的一种。

结论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是最高的管理艺术和手段。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胡作乱为。“无为而治”还意味着管理者不能事必躬亲,要抓大放小。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员工自律、自理、自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成功的管理者很少发号施令,甚至连员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他的存在。由此既可使管理者摆脱日常琐碎事务的干扰,集中精力做好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又可体现员工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老子哲学博大精深,并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诸多契合之处,因而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朱谦之.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1984

3.田云刚,张元洁.老子人本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中华书局,1988

5.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郑玉芝.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J].中外企业文化,1997(7)

作者简介:

张树亮(1982-),男,汉族,山东省陵县人,硕士,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公司治理。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管理者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