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平
摘 要:古汉语中的两个词“然”和“后”逐渐融合为一个词“然后”,沿用至今,其用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对“然后”在现代汉语里的新用法加以分析,将有利于语言规范化,增强语言功用。
关键词:“然后” 语用 话语功能
“然后得到抱歉/然后得到眼泪满脸/然后得到自己总给自己自我欺骗/然后笑也不甜/然后也不能说再见/然后只是一个不知有何意义/话与话中间的连接点”
这是萧亚轩一首名为《然后》的歌曲中的几句歌词,均以“然后”开头,最后一句可谓一语中的: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的“然后”在很多情况下意义都已发生了虚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然后”溯源
“然”和“后”本是独立的两个词,在我们所能检索到的文献资料中,两词连用最早见于《周易》:
(1)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2)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以上两例中,“然后”是由两个独立的词构成的一个短语,“然”是指示代词,指代上一句所说的事情或状态,“后”表示时间上的在后,两字中间有语音上的停顿,整个短语的意思就是“这样,之后(才)……”。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然后”归入“有待而然”之意,他说:“有一类句子所包含的不但是一先一后的两件事,并且隐隐含有无甲事则无乙事的意思……文言里面,表示这种‘有待而然之意最显著的是用‘而后和‘然后的句子。”例如: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也就是说,“然后”前面的小句常常是“然后”所引导的小句的条件,因此,很多带有“然后”的句子都可以在“然后”后面加上“才”或者“就”,古文中跟“才”相当的是“始”和“乃”,跟“就”相当的是“则”。
“然后”之前还常常有“先”等出现与之搭配使用,来描述一先一后发生的两件事情,它与现代汉语中的“然后”不同的是,先秦文献中“先”和“然后”搭配使用时,“然”字“一顿以承上文”,“后”则“由是而继以他事”。[1]
不管是条件关系还是承接关系,背后都隐含着时间关系,“或是同时,或是先后,但我们不一定注意这个时间关系”。[2]
“然后”凝固为一个词的过程主要是由“然”的意义虚化造成的,因此,凝结后的“然后”一词,其词汇意义便主要由“后”担负起来,用作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二、现代汉语中“然后”一词的新用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汉语,主要指的是现代汉语口语,因为人们在书面语中一般会斟酌用词,尽力使语句更符合语法规范;而口语由于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使用的词语更容易偏离语法规范,从而发生用法和功能上的改变。我们所谓的新用法,有很多是对“然后”一词的误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承认和接受了这些用法,因此,我们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对此加以了肯定。这些新的用法和功能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不曾收录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然后”一词所连接的语义关系
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中所分析的,“然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所连接的两个小句是条件关系;二是表示两件事情或两个动作的前后相继,所连接的是承接关系。当然,这两种关系的背后都隐含有时间关系,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关系。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这两种用法都延续了下来。
1.条件关系
(4)甲:你看我怎么老弄不上去啊,你再给我教一遍。
乙:哎呀你怎么这么笨呢,你这边儿……这股头发得(dei)拧紧了,然后再往上盘。(女生宿舍聊天录音)
这是一段发生在女生宿舍里的对话,乙教甲盘头发的方法,甲总是“弄不上去”就是因为该“拧紧”的头发没有“拧紧”,是非常明显的条件关系。
2.承接关系:
(5)主持人:你爸你妈会让你签很多名在书上,然后把那书拿去送人吗?
嘉宾:嗯,会有,都是应朋友之邀啊,或者怎么样的,会有。(转写自《鲁豫有约》,以下同)
嘉宾的父母是先让他在书上签名,之后把书拿去送人,两件事情是前后相继的,因此是承接关系。
3.因果关系
(6)主持人:哦,穿拖鞋然后被警察给罚了。
在这儿“被罚”是因为穿了拖鞋,这句话也可以换上表示因果的关联词语,改成“因为穿拖鞋所以被警察给罚了”同样成立。也可以从语境中寻找依据,在这句话前面是主持人问嘉宾有没有被警察罚过,嘉宾回答说:“有过,但不是因为超速,也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接着就解释穿拖鞋被警察罚的事情,因此,“然后”连接的是因果关系。
4.补充关系
(7)嘉宾:那个地方应该要进去的,可是我过了那个刹车点,路书没做好,我就直接就冲过去了,然后直接就冲到了那个观众那一片。
前一小句说冲过了刹车点,“然后”引导的后一小句进一步解释说冲到了观众那一片,是对前一小句的补充说明。
5.并列关系,例如
(8)嘉宾:然后①校长还特地又叫来另外一个学生,那个学生是要学校派到香港去……就是留学的。然后②老师哎呀香港很暖和的,很热的,你衣服要少穿一点啊,然后③英语要学学好啊什么什么什么,然后④你一定要代表我们学校怎么怎么样,就跟那个学生说了一个多小时。
第②③④个“然后”所引导的句子都是校长对要去香港留学的那名学生说的话,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语义联系,只是嘉宾对校长当时所说内容的罗列,所连接的是并列关系。
6.比较关系
(9)嘉宾:因为国外很多比赛都是车迷来看的嘛,然后国内很多都是凑热闹的,看热闹的来看了,他们当然想看事故了。
前一小句讲国外的情况,“然后”引导的小句讲国内的情况,两者相比,但是并不强调这种比较。再如:
(10)嘉宾:然后别人那个时候正在上海炒房啊什么的,流行那个,大家都劝我买房子,(然后)我就全用来参加比赛了。
“然后”一词加了括号是因为嘉宾当时说出了这个词,但是字幕处理人员并没有把这个词显示在字幕上,说明他也认为这个词是可有可无的,虽有比较的意味,但不强调比较本身或者比较的结果。
另外,我们在观察中还发现“然后”有时也可以引导表示原因的小句。例如:
(11)嘉宾:因为我这人是属于挺热心的嘛,比完赛,人家一定要我们车队的一个衣服,说等这个你们的T恤说等了好久了,求求你给我件衣服吧,我很喜欢你的,什么什么的,然后我不能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给他,我说那我再去帮你找一件吧。
(二)“然后”的话语功能
“在自然口语中,连词在使用中意义常常发生语义弱化,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而被用作组织言谈的话语标记”,“弱化连词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不能和语义上相对应的连词搭配使用”[3],对于“然后”来说,也就是不能和“先”搭配使用。我们把“然后”一词的话语功能分为以下五点:
1.转入新话题。即结束当前话题的讨论,由“然后”转入与此话题有关的新的谈论话题,例如:
(12)嘉宾:当时我去办休学的时候……当时出来的时候就是很……很……很凄凉,然后①我跟我爸爸去,最后到校长那里盖个章才行嘛。然后②校长还特地又叫来另外一个学生,那个学生会是要学校派到香港去……就是留学的。
这段话是嘉宾自述他办理休学时候的情况,前面总的说自己感觉很凄凉,接着第一个“然后”后面说要和父亲到校长那里盖章,仍然和办理休学有关,但不再说自己的感觉,而是转而叙述最后一道程序。
2.回到原话题。即在说话人讲话的过程中,当前话题还没有进行完就被人打断或者自己插说了别的事情,之后再转回原话题的功能。例如:
(13)嘉宾:(而且)当时最早的时候,一开始在学校的时候,破校记录也是这样,跑八百米。然后①两圈以后,我就已经在跟同学们庆祝了,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然后②同学们都拍着我的肩膀说,哥们儿,你太牛了,从来不知道你原来还能跑长跑,可是你还有一圈呢。
(观众笑)
嘉宾:因为我们的跑道是学校的是250米的……
主持人:所以你要再跑一圈,然后③再跑一会儿。
嘉宾:嗯,然后④我就对他说你早说啊,然后⑤我就又追上去跑了一圈,那个时候队伍都已经到我前面去了, 我又追上去跑了一圈以后,我不光又赢了,还破了校记录6秒钟……
嘉宾在向主持人和观众讲述自己第一次参加长跑的事情,由于被观众的笑声打断,自己又解释少跑一圈的原因,等到解释完毕再继续讲述的时候,就用了第④个“然后”转回到了原来的话题上。
3.延续当前话题。即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一方由于对话题感兴趣或其他原因,为了促使当前话题延续下去常常使用“然后”的这一功能,而且这种情况下也经常使用“然后呢?”这种省略形式。例如:
(14)“那我就要一全活儿。你们先把我抓起来,然后严刑拷打。上什么刑到时候咱们再商量。最后,我死也不招,把自首书撕得粉碎,你们恼羞成怒,把我绑赴刑场。我是烧死枪毙都要,先烧再枪毙,还要沿途高呼口号,冷笑着——视死如归。”
“然后呢?”冯小刚迅速还了个一模一样的礼。
“然后我就一溜烟走了,扬长而去,开军事会议去了。屋里都是四星以下的将军,我一进屋,全站起来立正,脸仰到天上,手按着裤线,一动不动!”
“然后呢?”
“然后我就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摘白手套,冷冷地打量他们,特别不耐烦地小声对他们说:“稍息稍息。”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4.抢话轮。即在第一个人讲话的时候,第二个人想要获得讲话的机会,常常以“然后”开头。例如:
(15)主持人:写作是一个很累很孤独的过程是不是?
嘉宾:还可以,很多人觉得写作很累是因为他们自己写得很差,自己都觉得写着写着很无聊,那当然累了。
主持人:或者写得很慢。
嘉宾:嗯,对……
主持人:然后你每个字每个字要抠的话……但是确实是挺累的。
5.维持话轮。即说话人感觉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为了不被别人打断而使用的功能。例如:
(16)徐静蕾:我祝电视机前观众新年快乐,年年有余,然后,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
“然后”新出现的这些用法和功能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有渗透的,有时可以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法或功能。
三、正确使用“然后”
我们在上面谈到了“然后”的话语功能,可以说它在我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然后”的出现频率并非越高越好。张德禄认为,语篇中同一个项目重复过多,会使听话者感到枯燥乏味,使其注意力降低,由原来的突出项目逐步转化为不受注意的项目。
从语言的规范方面来说,语言文字的规范状况,显示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程度,正确使用汉语是每一个运用汉语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错误的用法我们应尽力避免而不是盲目跟随潮流。
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但是不分场合地过多使用“然后”这种连接词,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中,通常会让人感觉说话者思维不敏捷,准备不充分,或者语言匮乏,表达能力不强等,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当然,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我们不可能强制规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只能倡导。“一个实词一旦开始语法化就踏上了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用淡化、语音弱化的不归路”[4],“然后”将来是否会朝着意义更加虚化的方向发展,这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观察。
注 释:
[1]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9.
[2]吕叔湘.吕叔湘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70.
[3]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5,(5).
[4]刘丹青.语法化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2).
参考文献:
[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3]刘丹青.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续论[A].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伟,周卫红.“然后”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范围的扩大及其机制[J].汉语学习,2005,(4).
(卢平 西宁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