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摘 要:某种特定语言现象的形成往往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历史、地理、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等。文白异读是学者们较为重视的一种关于方言字音分歧的语言现象。其中徐通锵的“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为研究其他汉语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的变化是必然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开拓研究视野,坚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 文白异读 叠置式音变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白读是口语音,文读是书面语读音。从本质上说,文读就是方言对标准语的音译[1]。我国方言现象十分丰富,美国学者罗杰瑞(1979)曾针对闽语的一些同源双式词和三式词的调查得出了“原始闽语在词汇上已经表现出了相当多的层次”的杰出论断,他是第一个将“层次”引入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学者。我国将文白异读这一现象提升到理论层面、并且得到大家公认的是徐通锵先生的“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
我们在调查方言或是分析某一区域语音特点时常常会碰到文白异读现象。关于文读音的界定问题,陈忠敏(2003)将其归纳为下面三种:一是跟口语音不同的读书音,这种读书音是通过文教习传进入方言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方言区的教学用语是当地的读书音;二是用一个地区的权威方言的读音作为土语的读书音,比如乡村土语的读书音向县城方言的读书音趋同,县城方言的读书音向府治或省城方言的读书音趋同,省城的则向中原标准官话趋同;三是随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产生的、是一种接近北京音的新文读[2]。也正因为对文读音标准的划分和界定,才使得我们在分析语言现象时得出“新文读”“旧文读”甚至“新1”“新2”等多层次的划分。语言现象仅仅给我们提供一种表层,我们需要透过表层而剖析深层原因。文白异读非朝夕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逐步形成的,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当我们分析任何一种方言现象时,都会惊讶于其中的复杂与多样,所以分析时若不结合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分析过程是艰难的。刘勋宁(1991)曾指出:“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着所谓的‘文‘白异读,在我们看来,这不仅是书面语和口语形式的差别问题,也不止是方言互相影响和渗透的结果。它应当说是由汉语特殊的语言文字关系以及特殊的中国式的标准语与方言间的关系造成的。”
从历史语言学角度来说,语言的差异变化是研究语言的切入点,而差异间的不平衡性与平衡性的相互交叉又促使研究者们逐渐地扩大研究视野,提出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单一语言现象的出现往往由多个原因促成,这就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分析其背景因素,即使是一个细微的现象也不能放过。语言的发展轨迹我们无从跟踪,只能通过语言现象中的差异进行追溯研究。文白异读就是一个被广大学者注意的方言字音分歧的现象。事实上,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语言现象是经过时间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由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有些地区的语言现象的保存在时间经度上较为一致,而有些则受多重影响,已经凸显变异,并呈现出新的不同的语言现象。历史迁移、经济发展、交通地理、人口分布等多个因素的汇总才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语言现象的横切面。对于一些特定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也许一时难以找到答案或是梳理出其变化轨迹,但是随着对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和研究范围的扩大,总是让我们有迹可循。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最重要的基本工具。而语言是变化流动的,加之中国地理面积大,历经时间久,再加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影响,语言的变化是必然的,而且怎么变、变成什么样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努力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对于这一工具的发展演变我们终究离不开对工具所依存的环境的研究,当然语言现象是我们研究的最根本的立足点。
近年来对文白异读这一现象的研究逐渐加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徐通锵先生提出的“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徐先生认为:文白异读的“异”不是词的“异”,而是词中的某一音类的“异”,所以应该把它纳入音变的范畴进行研究。文读形式的产生是外方言、主要是权威方言影响的结果,是某一个语言系统的结构要素渗透到另一个系统中去的表现,因而音系中文白异读之间的语音差别实质上相当于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叠置式音变的性质是经本地土语音系改造而后来进入的外地权威方言音韵层次。叠置式音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系统的同源音变的叠置;另一种是同一系统的不同音变的叠置[3]。因为这一理论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并且为研究其他各种方言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文白异读是我们目前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我们不仅对现象本身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还从侧面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其他汉语现象的新的视角门窗。每一种语言平面都是在经历了多种音变以及多个因素的影响后而形成的,文白异读现象亦是。理论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伴随着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也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立足客观的语言事实,开阔研究视野,坚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注 释:
[1]刘勋宁.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2]陈忠敏.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研究,2003,(9).
[3]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刘勋宁.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3]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J].方言,1979,(4).
[4]陈忠敏.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研究,2003,(9).
(李娟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221116)